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5.2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44页 |
2.1 关于新生代员工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1.1 国外学者对Y一代的研究综述 | 第20页 |
2.1.2 国内学者对新生代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2 关于组织政治知觉的研究综述 | 第21-31页 |
2.2.1 组织政治知觉的溯源和研究历程 | 第21-23页 |
2.2.2 关于组织政治知觉内涵的研究 | 第23-24页 |
2.2.3 关于组织政治知觉维度的研究 | 第24-25页 |
2.2.4 关于组织政治知觉测量的研究 | 第25-27页 |
2.2.5 关于组织政治知觉相关变量的研究 | 第27-31页 |
2.3 关于反生产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31-35页 |
2.3.1 关于反生产行为内涵的研究 | 第31-32页 |
2.3.2 关于反生产行为维度的研究 | 第32页 |
2.3.3 关于反生产行为测量的研究 | 第32-33页 |
2.3.4 关于反生产行为相关变量的研究 | 第33-35页 |
2.4 关于犬儒主义的研究综述 | 第35-41页 |
2.4.1 关于犬儒主义内涵的研究 | 第35-36页 |
2.4.2 关于犬儒主义维度的研究 | 第36页 |
2.4.3 关于犬儒主义测量的研究 | 第36-37页 |
2.4.4 关于犬儒主义相关变量的研究 | 第37-41页 |
2.5 关于关系补救的研究 | 第41-43页 |
2.5.1 关于关系补救内涵的研究 | 第41-42页 |
2.5.2 关于关系补救相关变量的研究 | 第42-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44-50页 |
3.1 组织政治知觉的相关理论 | 第44-45页 |
3.1.1 组织气候理论 | 第44-45页 |
3.1.2 亚当斯公平理论 | 第45页 |
3.2 反生产行为相关理论 | 第45-47页 |
3.2.1“挫折—攻击”理论 | 第45-46页 |
3.2.2 社会交换理论 | 第46-47页 |
3.3 犬儒主义相关理论 | 第47-48页 |
3.3.1 杜利奥定理 | 第47页 |
3.3.2 认知协调理论 | 第47-48页 |
3.4 关系补救的相关理论 | 第48-49页 |
3.4.1 归因理论 | 第48-49页 |
3.4.2 情感事件理论 | 第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 第50-58页 |
4.1 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50-54页 |
4.1.1 组织政治知觉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 | 第50-51页 |
4.1.2 组织政治知觉与犬儒主义的关系 | 第51-52页 |
4.1.3 犬儒主义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 | 第52页 |
4.1.4 犬儒主义的中介效应 | 第52-53页 |
4.1.5 关系补救的调节效应 | 第53-54页 |
4.2 研究假设的汇总 | 第54-56页 |
4.3 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预测试及量表修正 | 第58-75页 |
5.1 调查问卷初试设计 | 第58-62页 |
5.1.1 问卷总体构想 | 第58页 |
5.1.2 测量工具的确定 | 第58-62页 |
5.2 问卷初试与修正 | 第62-73页 |
5.2.1 测量方法的选择 | 第62页 |
5.2.2 预测试样本特征 | 第62-63页 |
5.2.3 预测试结果分析 | 第63-73页 |
5.3 正式问卷的形成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 第75-116页 |
6.1 正式问卷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 第75-88页 |
6.1.1 数据采集和样本特征 | 第75页 |
6.1.2 正式量表的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 | 第75-83页 |
6.1.3 同源方差检验 | 第83-84页 |
6.1.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84-88页 |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8-90页 |
6.3 人口统计特征的方差分析 | 第90-98页 |
6.3.1 关于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91-92页 |
6.3.2 关于婚姻状况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92页 |
6.3.3 关于年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92-93页 |
6.3.4 关于学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93-95页 |
6.3.5 关于工作年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95-96页 |
6.3.6 关于职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96-97页 |
6.3.7 关于企业类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97-98页 |
6.4 相关分析 | 第98-103页 |
6.4.1 组织政治知觉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98-99页 |
6.4.2 组织政治知觉与犬儒主义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99-101页 |
6.4.3 犬儒主义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101-102页 |
6.4.4 关系补救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102-103页 |
6.5 假设检验 | 第103-114页 |
6.5.1 组织政治知觉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103-105页 |
6.5.2 组织政治知觉与犬儒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105-106页 |
6.5.3 犬儒主义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106-108页 |
6.5.4 中介效应检验 | 第108-110页 |
6.5.5 关系补救调节效应检验 | 第110-114页 |
6.6 检验结果汇总 | 第114-115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16-12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16页 |
7.2 管理启示 | 第116-120页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附录 | 第132-136页 |
图表索引 | 第136-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1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