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苯三甲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超分子性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4页 |
1.1 超分子手性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1.1.1 手性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2 超分子化学的概念 | 第13页 |
1.1.3 分子手性与超分子手性 | 第13-14页 |
1.1.4 超分子手性 | 第14-15页 |
1.2 超分子自组装 | 第15-19页 |
1.2.1 超分子手性自组装 | 第16页 |
1.2.2 超分子手性凝胶 | 第16-17页 |
1.2.3 超分子自组装的构筑基元BTA | 第17-18页 |
1.2.4 超分子组装体的表征方式 | 第18-19页 |
1.3 超分子手性性质的影响因素 | 第19-26页 |
1.3.1 分子组成的影响 | 第19-20页 |
1.3.2 同分异构体的影响 | 第20页 |
1.3.3 桥联碳的数目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4 侧链的长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5 非手性单体的影响 | 第22页 |
1.3.6 组成比例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7 溶剂种类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8 溶剂组成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9 温度的影响 | 第25页 |
1.3.10 光刺激的影响 | 第25-26页 |
1.4 手性分子以及手性纳米材料 | 第26-32页 |
1.4.1 芳香与脂肪分子间不同超分子组装 | 第27-28页 |
1.4.2 分子不同混合比例的超分子组装 | 第28-29页 |
1.4.3 同分异构体的超分子组装 | 第29页 |
1.4.4 氢键影响的超分子组装 | 第29-30页 |
1.4.5 温度影响的超分子组装 | 第30-31页 |
1.4.6 金属离子诱导的超分子组装 | 第31-32页 |
1.5 立论依据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新型BTQ分子的手性拆分及手性放大 | 第34-54页 |
2.1 序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4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2.2.3 手性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35-46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6-52页 |
2.3.1 分子示意图 | 第46页 |
2.3.2 X射线小角粉末衍射分析 | 第46-47页 |
2.3.3 核磁浓度梯度表征 | 第47-48页 |
2.3.4 圆二色谱表征分析 | 第48-49页 |
2.3.5 对称性破缺 | 第49-50页 |
2.3.6 手性放大 | 第50-52页 |
2.3.7 手性组装 | 第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新型BTQ分子的超分子组装及功能 | 第54-70页 |
3.1 序言 | 第54-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3.2.3 手性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56-58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8-66页 |
3.3.1 X射线小角粉末衍射分析 | 第58-59页 |
3.3.2 R-BTQ的核磁梯度表征 | 第59-60页 |
3.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60-61页 |
3.3.4 荧光光谱测试 | 第61页 |
3.3.5 手性甲基苄胺诱导BTQ | 第61-62页 |
3.3.6 时间对体系手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7 组装体的形貌表征 | 第63-66页 |
3.4 分散碳纳米管方面的功能 | 第66-67页 |
3.4.1 碳纳米管的收集 | 第66-67页 |
3.4.2 碳纳米管的手性分离 | 第67页 |
3.5 二级组装进行凝胶构筑 | 第67-6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