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3-14页 |
1.1.3 研究必要性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4 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0-30页 |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第20-21页 |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级 | 第20页 |
2.1.2 相关文献情况分析 | 第20-21页 |
2.2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相关文献研究 | 第21-28页 |
2.2.1 知识联盟中的组织间学习研究 | 第21-22页 |
2.2.2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共享研究 | 第22-24页 |
2.2.3 知识联盟与协同创新关系研究 | 第24-26页 |
2.2.4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6-27页 |
2.2.5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过程及模式研究 | 第27-28页 |
2.3 相关文献研究总结 | 第28-29页 |
2.3.1 已有研究主要贡献 | 第28页 |
2.3.2 已有研究不足之处 | 第28-29页 |
2.3.3 对本研究主要启示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 第30-40页 |
3.1 知识联盟相关理论 | 第30-33页 |
3.1.1 知识联盟的概念 | 第30页 |
3.1.2 知识联盟的特征 | 第30-31页 |
3.1.3 知识联盟的类型 | 第31-32页 |
3.1.4 知识联盟生命周期理论 | 第32-33页 |
3.2 协同创新相关理论 | 第33-35页 |
3.2.1 协同创新的由来 | 第33页 |
3.2.2 协同创新的概念 | 第33-34页 |
3.2.3 协同创新的特征 | 第34页 |
3.2.4 协同创新的内涵 | 第34-35页 |
3.2.5 协同创新的意义 | 第35页 |
3.3 系统动力学方法 | 第35-39页 |
3.3.1 基本概念 | 第35-36页 |
3.3.2 基本原理 | 第36页 |
3.3.3 基本方法 | 第36-37页 |
3.3.4 建模步骤 | 第37-38页 |
3.3.5 方法优势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过程SD模型构建 | 第40-64页 |
4.1 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40-43页 |
4.1.1 建模思想 | 第40-41页 |
4.1.2 系统描述 | 第41-42页 |
4.1.3 边界确定 | 第42页 |
4.1.4 基本假设 | 第42-43页 |
4.2 系统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 第43-52页 |
4.2.1 构建期SD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 第45-46页 |
4.2.2 运行期SD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 第46-48页 |
4.2.3 成熟期SD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 第48-49页 |
4.2.4 转型期SD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 第49-50页 |
4.2.5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过程SD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 第50-52页 |
4.3 系统流图及方程构建 | 第52-62页 |
4.3.1 构建期SD流图及方程构建 | 第52-54页 |
4.3.2 运行期SD流图及方程构建 | 第54-57页 |
4.3.3 成熟期SD流图及方程构建 | 第57-60页 |
4.3.4 转型期SD流图及方程构建 | 第60-62页 |
4.3.5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过程SD流图构建 | 第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案例仿真分析 | 第64-86页 |
5.1 案例概况及模型基本设置 | 第64-66页 |
5.1.1 案例概况 | 第64-65页 |
5.1.2 模型基本设置 | 第65-66页 |
5.2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66-67页 |
5.3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及测试 | 第67-83页 |
5.3.1 构建期SD模型仿真及测试 | 第67-70页 |
5.3.2 运行期SD模型仿真及测试 | 第70-75页 |
5.3.3 成熟期SD模型仿真及测试 | 第75-80页 |
5.3.4 转型期SD模型仿真及测试 | 第80-83页 |
5.4 仿真结果及优化建议 | 第83-85页 |
5.4.1 模型仿真结果 | 第83-84页 |
5.4.2 模型优化策略 | 第84-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6.1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86页 |
6.2 本研究主要贡献 | 第86-88页 |
6.2.1 理论贡献 | 第87-88页 |
6.2.2 实践贡献 | 第88页 |
6.3 本研究主要限制 | 第88-89页 |
6.4 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第99-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101页 |
附件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