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进展综述 | 第16-30页 |
1.2.1 景观异质性 | 第16-18页 |
1.2.2 生物多样性 | 第18-20页 |
1.2.3 蜿蜒型河流空间异质性及生态学意义 | 第20-25页 |
1.2.4 河流空间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相关关系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2.5 现有研究不足 | 第29-3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45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33-37页 |
2.1.1 流域概况 | 第33-35页 |
2.1.2 水文气象 | 第35-37页 |
2.1.3 地质地貌 | 第37页 |
2.1.4 水质状况 | 第37页 |
2.2 社会经济 | 第37-38页 |
2.3 生物资源 | 第38-39页 |
2.3.1 植物资源 | 第38页 |
2.3.2 动物资源 | 第38-39页 |
2.4 现存问题和保护措施 | 第39-41页 |
2.4.1 存在问题 | 第39页 |
2.4.2 保护措施 | 第39-41页 |
2.5 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41-45页 |
2.5.1 调查时间 | 第41页 |
2.5.2 样点分布 | 第41-43页 |
2.5.3 采样及检测方法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微栖息地尺度河流空间异质性对底栖动物影响分析 | 第45-76页 |
3.1 概述 | 第45-49页 |
3.1.1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3.1.2 生物采样数据分析 | 第46-49页 |
3.2 聚类环境变量预选 | 第49-56页 |
3.2.1 大尺度地貌指标对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影响分析 | 第49-54页 |
3.2.2 水质对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影响分析 | 第54-55页 |
3.2.3 聚类变量预选结果 | 第55-56页 |
3.3 河床底质对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影响分析 | 第56-75页 |
3.3.1 聚类变量筛选 | 第56-60页 |
3.3.2 系统聚类结果 | 第60-63页 |
3.3.3 聚类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3.3.4 河床底质空间异质性指标分析 | 第66-71页 |
3.3.5 底质空间异质性对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影响分析 | 第71-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河段尺度河流空间异质性对鱼类影响分析 | 第76-144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76页 |
4.2 River2D模型 | 第76-81页 |
4.2.1 模型简介 | 第76-77页 |
4.2.2 水力模型 | 第77-79页 |
4.2.3 鱼类栖息地模型 | 第79-81页 |
4.3 模型基础数据分析 | 第81-85页 |
4.3.1 指示选择及特性分析 | 第81-82页 |
4.3.2 鱼类适宜性曲线构建 | 第82-84页 |
4.3.3 模拟河段选择 | 第84-85页 |
4.3.4 河床地形数据采集 | 第85页 |
4.4 模型建立 | 第85-90页 |
4.4.1 参数率定及模型校核 | 第85-87页 |
4.4.2 网格剖分 | 第87页 |
4.4.3 入流条件确定 | 第87-89页 |
4.4.4 出流条件确定 | 第89-90页 |
4.5 水力条件多样性分析 | 第90-119页 |
4.5.1 水力模拟结果 | 第90-116页 |
4.5.2 结果分析 | 第116-119页 |
4.6 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 第119-142页 |
4.6.1 综合适宜性指数模拟结果 | 第119-131页 |
4.6.2 结果分析 | 第131-14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五章 蜿蜒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 第144-157页 |
5.1 蜿蜒型河流地貌结构及生态意义 | 第144页 |
5.2 河流蜿蜒性修复 | 第144-148页 |
5.2.1 河流蜿蜒性生态意义分析 | 第144-145页 |
5.2.2 河流蜿蜒性修复技术 | 第145-148页 |
5.3 深潭-浅滩序列地貌修复 | 第148-150页 |
5.3.1 深潭-浅滩序列生态意义分析 | 第148-149页 |
5.3.2 深潭-浅滩序列构建技术 | 第149-150页 |
5.4 跌水-深潭序列地貌修复 | 第150-152页 |
5.4.1 跌水-深潭序列生态意义分析 | 第150-151页 |
5.4.2 跌水-深潭序列修复技术 | 第151-152页 |
5.5 河床底质铺设 | 第152-155页 |
5.5.1 河床底质生态意义 | 第152-153页 |
5.5.2 河床底质铺设技术 | 第153-155页 |
5.6 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理论探讨 | 第155-156页 |
5.6.1 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 第155页 |
5.6.2 赤水河流域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 第155-15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57-161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7-158页 |
6.2 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158-15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59-161页 |
附录 | 第161-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