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小区组播系统中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物理层安全理论基础及组播系统 | 第15-31页 |
2.1 物理层安全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1 完善保密性 | 第15-17页 |
2.1.2 经典窃听信道模型 | 第17-18页 |
2.1.3 物理层安全评价标准 | 第18-20页 |
2.2 物理层安全技术的主要方法 | 第20-27页 |
2.2.1 协作技术 | 第20-22页 |
2.2.2 预编码技术 | 第22-24页 |
2.2.3 人工加扰技术 | 第24-27页 |
2.3 无线组播传输系统 | 第27-30页 |
2.3.1 组播通信系统简介 | 第27页 |
2.3.2 组播系统中的优化问题 | 第27-29页 |
2.3.3 凸优化问题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多小区协作组播系统中安全传输方法 | 第31-42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32-33页 |
3.3 基于小区协作的安全波束赋形策略 | 第33-37页 |
3.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多用户窃听场景中安全组播波束赋形 | 第42-56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42-44页 |
4.3 理想信道状态信息下协同波束赋形设计 | 第44-47页 |
4.4 有限反馈条件下的协同波束赋形设计 | 第47-50页 |
4.5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56-5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