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中国舞蹈、舞剧论文--各种舞蹈论文--民间舞蹈、民族舞蹈论文--民间舞蹈论文--腰鼓舞论文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及其变迁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前言第15-19页
    1.1 研究缘起第15-17页
        1.1.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第15页
        1.1.2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第15-16页
        1.1.3 保护、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观需要第16-17页
    1.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1 理论意义第17页
        1.2.2 现实意义第17-18页
    1.3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9页
        1.4.1 研究视角创新第19页
        1.4.2 研究内容创新第19页
        1.4.3 研究方法创新第19页
2 文献综述第19-35页
    2.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第19-25页
        2.1.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传承的研究第20-22页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研究第22-24页
        2.1.3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承的研究第24-25页
    2.2 关于安塞腰鼓的研究第25-29页
        2.2.1 关于安塞腰鼓起源的研究第26-27页
        2.2.2 关于安塞腰鼓价值的研究第27-28页
        2.2.3 关于安塞腰鼓现状的研究第28页
        2.2.4 关于安塞腰鼓传承方式的研究第28-29页
    2.3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第29-33页
    2.4 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第33-34页
    2.5 理论基础第34-35页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35-39页
    3.1 研究对象第35页
    3.2 研究方法第35-39页
        3.2.1 文献资料法第35-36页
        3.2.2 田野调查法第36-37页
        3.2.3 专家访谈法第37-38页
        3.2.4 口述史法第38-39页
4 安塞腰鼓的起源、演变、类别与艺术风格第39-45页
    4.1 安塞腰鼓的起源第39-41页
        4.1.1 战争学说第39-40页
        4.1.2 宗教学说第40-41页
    4.2 安塞腰鼓的演变第41-42页
    4.3 安塞腰鼓的类别第42-44页
        4.3.1 行进腰鼓第42页
        4.3.2 广场腰鼓第42-43页
        4.3.3 舞台腰鼓第43页
        4.3.4 山地腰鼓第43-44页
    4.4 安塞腰鼓的艺术风格第44-45页
        4.4.1 能劲第44页
        4.4.2 狠劲第44页
        4.4.3 蛮劲第44-45页
        4.4.4 猛劲第45页
        4.4.5 虎劲第45页
5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的变迁:1935 年之前第45-59页
    5.1 社会背景第45-46页
    5.2 安塞腰鼓特点第46页
    5.3 民俗传承方式第46-59页
        5.3.1 庙会第46-51页
        5.3.2 沿门子第51-54页
        5.3.3 转九曲第54-56页
        5.3.4 公鸡会第56-57页
        5.3.5 祈雨第57-59页
    5.4 小结第59页
6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的变迁:延安时期第59-73页
    6.1 社会背景第60-61页
    6.2 安塞腰鼓的演变第61-63页
        6.2.1 动作的演变第61-62页
        6.2.2 服饰的演变第62页
        6.2.3 唱词的演变第62-63页
        6.2.4 参与者性别的演变第63页
    6.3 民俗传承方式第63-66页
    6.4 政府传承方式第66-72页
        6.4.1 新秧歌运动第66-69页
        6.4.2 文艺宣传第69-72页
    6.5 小结第72-73页
7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变迁: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第73-78页
    7.1 社会背景第73-75页
    7.2 安塞腰鼓的演变第75-76页
        7.2.1 唱词的演变第75页
        7.2.2 参与者性别的演变第75-76页
    7.3 民俗传承方式第76页
    7.4 政府传承方式第76-77页
    7.5 小结第77-78页
8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的变迁:人民公社时期第78-85页
    8.1 社会背景第78-80页
    8.2 安塞腰鼓的演变第80-81页
        8.2.1 服饰的演变第80页
        8.2.2 鼓的演变第80页
        8.2.3 唱词的演变第80-81页
        8.2.4 表演形式的演变第81页
    8.3 民俗传承方式第81-82页
    8.4 政府传承方式第82-85页
        8.4.1 文艺宣传第83页
        8.4.2 腰鼓汇演第83-85页
    8.5 小结第85页
9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的变迁:改革开放时期第85-127页
    9.1 社会背景第85-86页
    9.2 安塞腰鼓的演变第86-88页
        9.2.1 名称的演变第87页
        9.2.2 动作的演变第87页
        9.2.3 表演形式的演变第87-88页
        9.2.4 服饰的演变第88页
        9.2.5 参与者性别的演变第88页
        9.2.6 唱词的演变第88页
    9.3 民俗传承方式第88-92页
    9.4 政府传承方式第92-114页
        9.4.1 政策措施第92-95页
        9.4.2 培训班第95-98页
        9.4.3 演出活动第98-102页
        9.4.4 学校第102-109页
        9.4.5 博物馆第109-114页
    9.5 商业传承方式第114-126页
        9.5.1 个体培训第114-115页
        9.5.2 公司培训第115-119页
        9.5.3 文化旅游第119-121页
        9.5.4 影视第121-123页
        9.5.5 民歌第123-124页
        9.5.6 摄影、书籍第124-126页
    9.6 小结第126-127页
10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变迁的特征、动力、解构与建构第127-135页
    10.1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变迁的主要特征第127-130页
        10.1.1 从单一化方式到多样化方式第127-128页
        10.1.2 从无意识传承到主动传承第128页
        10.1.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第128-129页
        10.1.4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第129-130页
    10.2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变迁的动力机制第130-132页
        10.2.1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的变迁动力——社会变迁第130-131页
        10.2.2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的变迁动力——文化再生产第131-132页
    10.3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的解构第132-134页
        10.3.1 民俗传承方式的自发性第132页
        10.3.2 政府传承方式的主导性第132-133页
        10.3.3 商业传承方式的营利性、多样性第133-134页
    10.4 安塞腰鼓传承方式的建构第134-135页
        10.4.1 发挥民俗传承方式的基础性作用第134页
        10.4.2 发挥政府传承方式的主导性作用第134-135页
        10.4.3 发挥商业传承发生的驱动性作用第135页
11 结论第135-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4页
附录第144-156页
    附件 1第144-147页
    附件 2第147-155页
    附件 3第155-156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众筹的融资模式研究--以京东众筹为例
下一篇:多小区组播系统中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