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突发公共事件概念 | 第12-13页 |
1.2.4 应急联动概念 | 第13-14页 |
1.2.5 系统理论 | 第14-15页 |
1.2.6 城市灾害理论 | 第15页 |
1.2.7 危机管理理论 | 第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鄂尔多斯市应急联动体系现状与问题分祈 | 第18-30页 |
2.1 应急联动建设现实意义 | 第18页 |
2.2 鄂尔多斯市应急联动体系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2.2.1 应急组织机构 | 第18-20页 |
2.2.2 应急联动资源保障 | 第20-21页 |
2.2.3 应急联动信息沟通 | 第21页 |
2.2.4 应急预案体系 | 第21-22页 |
2.3 鄂尔多斯突发事件类型 | 第22-23页 |
2.3.1 自然灾害 | 第22页 |
2.3.2 生产安全事故 | 第22-23页 |
2.4 鄂尔多斯市应急联动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5页 |
2.4.1 应急联动体系缺位 | 第23-24页 |
2.4.2 应急联动机制缺乏有效运行 | 第24页 |
2.4.3 应急联动信息沟通不畅 | 第24-25页 |
2.4.4 应急管理联动的队伍资源整合不够 | 第25页 |
2.5 鄂尔多斯应急联动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27页 |
2.5.1 对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 第25-26页 |
2.5.2 应急管理管理体制层面的制约因素 | 第26页 |
2.5.3 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中社会力量薄弱 | 第26-27页 |
2.5.4 法律保障滞后 | 第27页 |
2.6 鄂尔多斯市构建应急联动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27-28页 |
2.6.1 应急体系缺乏“联动”性现状需求 | 第27页 |
2.6.2 应急管理资源急需整合需求 | 第27-28页 |
2.6.3 城市发展需要 | 第28页 |
2.7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应急联动建设横式选择分析 | 第30-50页 |
3.1 国外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现状 | 第30-32页 |
3.1.1 集权化管理模式 | 第30-31页 |
3.1.2 分权化管理模式 | 第31-32页 |
3.2 国内城市应急联动建设模式分析 | 第32-36页 |
3.2.1 集权模式 | 第32-33页 |
3.2.2 授权模式 | 第33-34页 |
3.2.3 代理模式 | 第34-35页 |
3.2.4 协同模式 | 第35-36页 |
3.3 应急联动模式对比分析 | 第36-39页 |
3.3.1 模式构建条件 | 第37页 |
3.3.2 模式优势和风险分析 | 第37-39页 |
3.4 应急联动模式选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9-43页 |
3.4.1 研究方法的确定 | 第39-40页 |
3.4.2 应急联动建设模式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40-43页 |
3.5 应急联动模式选用评价分析 | 第43-47页 |
3.5.1 模式选用的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3.5.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4-46页 |
3.5.3 综合权重的计算 | 第46-47页 |
3.6 协同模式建设方案设计 | 第47-48页 |
3.7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基于信息沟通有效性下应急联动协同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50-64页 |
4.1 信息沟通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 第50-53页 |
4.1.1 信息沟通概念 | 第50页 |
4.1.2 信息沟通构成要素 | 第50-52页 |
4.1.3 信息流程模型 | 第52-53页 |
4.2 鄂尔多斯协同式联动模型的建议 | 第53-55页 |
4.3 沟通有效性分析 | 第55-57页 |
4.4 案例分析 | 第57-58页 |
4.5 对鄂尔多斯市应急联动信息沟通机制的优化建议 | 第58-62页 |
4.5.1 进一步完善应急联动组织结构 | 第59页 |
4.5.2 建设应急联动系统平台 | 第59-60页 |
4.5.3 建设信息交换平台 | 第60-62页 |
4.6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论文结论 | 第64-65页 |
5.2 论文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