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5页 |
1.1 引言 | 第19-20页 |
1.2 激光技术的发展 | 第20-34页 |
1.2.1 激光器的发明及其理论与技术准备 | 第21-22页 |
1.2.2 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22-29页 |
1.2.3 激光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 第29-34页 |
1.3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 第34-38页 |
1.3.1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历程 | 第34-37页 |
1.3.2 强场物理运用领域简介 | 第37-38页 |
1.4 激光驱动下的高压物理 | 第38-41页 |
1.4.1 高压物理研究背景 | 第38-39页 |
1.4.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39-41页 |
1.5 等离子体光栅 | 第41-43页 |
1.5.1 等离子体光栅研究背景 | 第41-42页 |
1.5.2 选题意义及创新性 | 第42-4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 | 第45-77页 |
2.1 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基本物理量 | 第45-47页 |
2.2 等离子体数值模拟方法 | 第47-60页 |
2.2.1 流体力学方法 | 第49-50页 |
2.2.2 动理学方法 | 第50-51页 |
2.2.3 粒子模拟方法 | 第51-60页 |
2.3 动高压加载相关理论 | 第60-66页 |
2.3.1 波传播的基本概念 | 第60-61页 |
2.3.2 小扰动传播 | 第61-62页 |
2.3.3 稀疏波和压缩波的概念以及冲击波形成条件 | 第62-64页 |
2.3.4 平面冲击波关系式 | 第64-65页 |
2.3.5 格林爱森(H.Gruneisen)物态方程 | 第65-66页 |
2.3.6 冲击压缩中的温度计算方法 | 第66页 |
2.4 激光驱动下的动高压加载研究方法 | 第66-71页 |
2.4.1 传统研究方法 | 第66-70页 |
2.4.2 本文研究对象及所用方法 | 第70-71页 |
2.5 等离子体光栅基本理论 | 第71-74页 |
2.6 等离子体光栅分类 | 第74-75页 |
2.7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章 激光驱动稠密等离子体动高压产生粒子模拟研究 | 第77-99页 |
3.1 引言 | 第77页 |
3.2 模型的建立 | 第77-83页 |
3.2.1 物理模型 | 第77-80页 |
3.2.2 压强计算方法 | 第80-83页 |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3-93页 |
3.3.1 激光驱动稠密等离子体的能量压缩效应 | 第83-84页 |
3.3.2 驱动激光以及等离子体参数优化 | 第84-87页 |
3.3.3 激光驱动高压产生动力学分析 | 第87-93页 |
3.4 关于等离子体碰撞效应的讨论 | 第93-9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四章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栅动力学粒子模拟研究 | 第99-119页 |
4.1 引言 | 第99页 |
4.2 模型的建立 | 第99-101页 |
4.3 稳定型光栅动力学 | 第101-103页 |
4.4 振动型光栅动力学 | 第103-115页 |
4.4.1 振动型光栅形成条件 | 第103页 |
4.4.2 振动型等离子体光栅演化动力学概述 | 第103-105页 |
4.4.3 振动型光栅规则振动期动力学演化规律分析 | 第105-109页 |
4.4.4 振动型光栅不规则振动期动力学演化规律分析 | 第109-112页 |
4.4.5 振动型光栅的振动频率分析 | 第112-114页 |
4.4.6 关于振动型光栅演化中超热电子产生的讨论 | 第114-115页 |
4.5 稳定型光栅和振动型光栅动力学异同及其物理机制 | 第115-11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激光与等离子体光栅相互作用粒子模拟研究 | 第119-135页 |
5.1 引言 | 第119-120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120-121页 |
5.3 激光与等离子体光栅相互作用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21-130页 |
5.3.1 红外激光与稳定型光栅相互作用 | 第121-125页 |
5.3.2 红外激光与振动型光栅相互作用 | 第125-13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0-13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6.1 论文主要成果 | 第135-137页 |
6.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