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1.2 水质二次污染及可能原因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提高水处理效果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提高井口注水水质技术研究 | 第13-15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试验及分析方法 | 第18-26页 |
2.1 龙虎泡区块简介及取样点 | 第18-19页 |
2.2 水体样品组分分析 | 第19-24页 |
2.2.1 Ca~(2+)的测定 | 第19页 |
2.2.2 Fe含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2.2.3 水样中Al~(3+)的测定 | 第20页 |
2.2.4 K~+、Na~+、Mg~(2+)的测定 | 第20页 |
2.2.5 水中SO_4~(2-)的测定 | 第20-21页 |
2.2.6 水中S_2~-测定 | 第21页 |
2.2.7 可溶性硅的测定 | 第21-22页 |
2.2.8 水样中氯离子(Cl~-)浓度的测定 | 第22页 |
2.2.9 水中碳酸氢根(HCO_3~-)及碳酸根(CO_3~(2-))浓度测定 | 第22-23页 |
2.2.10 水样中PH值的测定 | 第23页 |
2.2.11 油田中水含油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 悬浮物组分分析 | 第24页 |
2.3.1 K、Na、Ca、Mg、SO_4~(2-)、Fe、Al、Mn、Ba | 第24页 |
2.3.2 S_2~-、Cl~-、HCO_3~-和CO_3~(2-)的测定 | 第24页 |
2.4 细菌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2.4.1 铁细菌、腐生菌和硫酸盐还原菌测定 | 第24页 |
2.4.2 细菌总数测定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水质二次污染成因机制分析 | 第26-69页 |
3.1 水质分析结果 | 第26-30页 |
3.2 悬浮固体成分及变化规律 | 第30-33页 |
3.2.1 悬浮固体基本组成 | 第30-32页 |
3.2.2 悬浮固体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3.3 二次污染成因分析 | 第33-68页 |
3.3.1 悬浮固体中油成分增加量及成因机制 | 第33-42页 |
3.3.2 无机成分增量及成因机制 | 第42-66页 |
3.3.3 细菌和其他增量成因机制 | 第66-68页 |
3.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悬浮物固体沿程控制方法研究 | 第69-77页 |
4.1 对于油和不溶性沉积物处理方法 | 第69-70页 |
4.2 结垢问题对应的调控方法 | 第70-73页 |
4.3 硫酸盐还原菌鉴定及腐蚀问题对应的调控方法 | 第73-76页 |
4.4 细菌问题的解决方法 | 第76页 |
4.5 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