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古诗词教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二、时空分析法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三、提出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时空分析法与文学地理学的关系 | 第14-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分析原则 | 第16-17页 |
第五节 核心概念定义 | 第17-18页 |
第六节 时空分析法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时空分析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 第19-28页 |
第一节 符合中学古诗词的教学要求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 第21-28页 |
第二章 时空分析法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 第28-36页 |
第一节 时空分析法在背景分析中的运用 | 第28-31页 |
一、时空分析法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 第28-29页 |
二、时空分析法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范围 | 第29-30页 |
三、个例分析——苏轼的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时空分析法在文本分析中的运用 | 第31-36页 |
一、诗词的时空结构 | 第31-35页 |
二、运用时空分析法分析古诗词中的时空要素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时空分析法运用于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 第36-49页 |
第一节 教师运用时空分析法讲解古诗词的策略研究 | 第36-42页 |
一、整合策略 | 第36-40页 |
二、比较策略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教师运用时空分析法讲解古诗词的操作模式 | 第42-45页 |
一、作者静态因素及动态因素的教学操作模式 | 第42页 |
二、创作背景中的时空要素分析的教学操作模式 | 第42-43页 |
三、文本的时空结构以及文本的时空要素分析的教学操作模式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学生运用时空分析法自主鉴赏古诗词的策略研究 | 第45-48页 |
一、学生运用时空分析法养成自主鉴赏的阅读习惯 | 第45-46页 |
二、积累与整合 | 第46页 |
三、创设情境 | 第46页 |
四、设立学习目标 | 第46-48页 |
第四节 学生运用时空分析法自主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 第49-54页 |
第一节 教师在使用时空分析法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 第49-51页 |
一、教师运用时空分析法教学时需要明晰的两个概念 | 第49-50页 |
二、时空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 第50-51页 |
三、运用时空分析法进行教学时还需注意诗词的虚、实 | 第51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及评价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59-60页 |
后记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