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OS理论视角下高中概率与统计的教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0-19页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0-11页 |
2.1.1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 第10页 |
2.1.2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 第10-11页 |
2.2 APOS理论概述 | 第11-15页 |
2.2.1 APOS理论的起源与内涵 | 第11-12页 |
2.2.2 APOS理论的四阶段模型 | 第12-13页 |
2.2.3 APOS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3 概率与统计及其教学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2.3.1 概率与统计的历史发展 | 第15-16页 |
2.3.2 高中概率与统计知识体系及其重要性 | 第16-17页 |
2.3.3 关于概率与统计的教学研究 | 第17-19页 |
第3章 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19-27页 |
3.1 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内容的分析 | 第19-20页 |
3.2 近年来高考概率与统计考核情况 | 第20-22页 |
3.3 学生概率与统计学习现状 | 第22-25页 |
3.3.1 学生对概率与统计学习的主观意识 | 第22-23页 |
3.3.2 学生对课堂情况的反馈 | 第23-24页 |
3.3.3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第24-25页 |
3.4 小结 | 第25-27页 |
第4章 APOS理论视角下实验设计 | 第27-36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27页 |
4.2 实验被试 | 第27页 |
4.3 实验假设 | 第27-28页 |
4.4 实验过程设计 | 第28页 |
4.5 测试卷设计 | 第28-30页 |
4.6 调查表信度分析 | 第30-36页 |
4.6.1 因子分析 | 第31-32页 |
4.6.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 第32-33页 |
4.6.3 可靠性分析 | 第33页 |
4.6.4 信度分析结果验证 | 第33-36页 |
第5章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36-46页 |
5.1 教学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 | 第36-42页 |
5.1.1 教学设计比较研究 | 第36-38页 |
5.1.2 教学案例比较研究 | 第38-42页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5.2.1 基本图形分析 | 第42页 |
5.2.2 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5.2.3 配对样本检验 | 第43-44页 |
5.2.4 快速聚类 | 第44页 |
5.2.5 对应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 | 第44-46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6-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6.2 建议与展望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8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