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立案登记施行后的制度衔接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序言 | 第10-13页 |
一、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现状及界定 | 第13-17页 |
(一) 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概述 | 第13-14页 |
1. 民事立案登记的相关规定 | 第13页 |
2. 我国民事立案制度转变的法律解读 | 第13-14页 |
(二) 登记制度与相关衔接制度的界定 | 第14-17页 |
1. 立案登记制与法官释明制的界定 | 第14-15页 |
2. 立案登记制与答辩制度的界定 | 第15-16页 |
3. 立案登记制与诉权制度的界定 | 第16页 |
4. 立案登记制与诉调对接机制的界定 | 第16-17页 |
5. 衔接的意义 | 第17页 |
二、我国民事立案登记施行后制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23页 |
(一) 立案登记制度衔接时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1. 立案登记与《民事诉讼法》不衔接 | 第17-18页 |
2. 立案下答辩制度缺陷凸显 | 第18-19页 |
3. 对法律中诉权理解偏差 | 第19-20页 |
(二) 立案登记制度衔接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1. 法院考评机制制约民事立案登记 | 第20页 |
2. 法院审理负担加重谨防诉讼爆炸 | 第20-22页 |
3. 起诉条件不明确阻碍立案登记开展 | 第22页 |
4. 衍生恶意诉讼及滥诉行为 | 第22-23页 |
三、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相衔接制度的完善 | 第23-29页 |
(一) 完善法律衔接及释明权制度 | 第23-24页 |
1. 明确法律规定下释明权界限 | 第23-24页 |
2. 谨慎运用释明权 | 第24页 |
(二) 完善起诉权制度 | 第24-25页 |
1. 明晰诉状问题 | 第24-25页 |
2. 借鉴“程序当事人” | 第25页 |
(三) 完善立案监督制度 | 第25-26页 |
1. 完善内部监督 | 第25页 |
2. 完善外部监督 | 第25-26页 |
(四) 完善多元化纠纷的解决机制 | 第26-28页 |
1. 诉调对接平台服务立体化 | 第26-27页 |
2. 完善立案阶段的诉调对接机制 | 第27-28页 |
(五) 完善繁简分流的配套机制 | 第28页 |
1. 完善审判权运行机制 | 第28页 |
2. 强化法官的专业性 | 第28页 |
(六) 完善滥用诉权防治机制 | 第28-29页 |
1. 诉权防治的具体措施 | 第28-29页 |
2. 强化责任追究制度 | 第29页 |
结语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