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外语论文--英语论文

中日初中英语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2-15页
        一、"地球村"的时代要求第12-13页
        二、外语课程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渠道第13-14页
        三、英语教材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载体第14-15页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一、研究目的第15页
        二、研究意义第15-17页
    第三节 概念界定第17-19页
    第四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第19-22页
        一、研究对象第19页
        二、研究内容第19-20页
        三、研究方法第20-22页
    第五节 论文框架第22-23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已有研究与分析框架第23-38页
    第一节 理论基础第23-26页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第23页
        二、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第23-24页
        三、态度系统理论第24-26页
    第二节 已有研究第26-34页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研究第27-31页
        二、教材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研究第31-34页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第34-38页
        一、框架设计思路第34-35页
        二、本文分析框架第35-38页
第三章 中日英语教材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第38-57页
    第一节 两套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的总体思路第38-43页
        一、我国教材的话题和插图整体渗透国际理解第38-40页
        二、日本教材的主题和人物线索总体体现国际理解第40-43页
    第二节 两套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主题内容第43-47页
        一、国际文化第44-45页
        二、国际议题第45-46页
        三、国际联结第46-47页
    第三节 两套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认知要求第47-52页
        一、总体内容的认知要求第48-49页
        二、不同主题的认知要求第49-50页
        三、不同年级的认知要求第50-52页
    第四节 两套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态度倾向第52-57页
        一、基本情况第53-54页
        二、积极词汇的类型第54-57页
第四章 中日英语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分析第57-77页
    第一节 两套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主题内容分析第57-66页
        一、两套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共性第57-62页
        二、两套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差异第62-66页
    第二节 两套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认知要求分析第66-72页
        一、两套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认知要求共性第66-68页
        二、两套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认知要求差异第68-72页
    第三节 两套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态度倾向分析第72-77页
        一、两套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态度倾向共性第72-74页
        二、两套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态度倾向差异第74-7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第77-84页
    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77-80页
        一、主题内容第77-78页
        二、认知要求第78-79页
        三、态度倾向第79-80页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第80-83页
        一、对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第80-81页
        二、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建议第81-83页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附录第90-108页
    附录1: 两套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单元分布第90-91页
    附录2: 两套教材中国际文化的具体内容第91-93页
    附录3: 两套教材中国际议题的具体内容第93-94页
    附录4: 两套教材中国际联结的具体内容第94-95页
    附录5: 两套教材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认知要求第95-99页
    附录6: 两套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态度倾向第99-104页
    附录7: 我国初中英语教师访谈提纲第104-105页
    附录8: 日本初中英语教师访谈提纲第105-106页
    附录9: New Horizon教材片段第106-108页
后记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村级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研究
下一篇:HPM视角下解析几何的教学--以直线方程、曲线与方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