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纳米材料的生物响应、生物合成及利用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52页
    1.1 研究概述第16页
    1.2 人工纳米材料的环境效应第16-28页
        1.2.1 人工纳米材料的应用和潜在环境问题第16-18页
        1.2.2 碳纳米管的释放和生物效应第18-22页
        1.2.3 荧光量子点的生物应用和潜在问题第22-26页
        1.2.4 磁性纳米材料的优势和生物应用第26-28页
    1.3 生物合成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第28-33页
        1.3.1 生物合成量子点的优势第29页
        1.3.2 生物合成量子点的研究现状第29-32页
        1.3.3 生物合成量子点的可能机制第32-33页
    1.4 生物复合功能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第33-35页
        1.4.1 生物大分子复合磁性纳米材料的方法第33-34页
        1.4.2 生物大分子-磁性纳米材料复合物的环境应用第34-35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35-38页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5-36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52页
第二章 厌氧产甲烷污泥对碳纳米管的响应第52-70页
    2.1 引言第52-53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53-56页
        2.2.1 SWCNTs悬浊液的配置第53页
        2.2.2 厌氧反应器的设计和SWCNTs暴露实验第53-54页
        2.2.3 气相和水质分析方法第54页
        2.2.4 颗粒污泥电导率的测定第54-55页
        2.2.5 污泥系统的克隆文库建立以及基因测序第55-56页
        2.2.6 厌氧颗粒污泥的多重染色和荧光成像第56页
    2.3 结果第56-61页
        2.3.1 SWCNTs暴露对底物降解的影响第56-57页
        2.3.2 SWCNTs暴露对产甲烷过程的影响第57-59页
        2.3.3 中间产物的变化趋势和污泥电导率第59-60页
        2.3.4 SWCNTs对厌氧颗粒污泥的显微形貌影响第60页
        2.3.5 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60-61页
    2.4 讨论第61-63页
        2.4.1 厌氧颗粒污泥降低SWCNTs毒性的机理分析第61-62页
        2.4.2 SWCNTs暴露与促进产甲烷行为的关系第62-63页
    2.5 小结第63页
    参考文献第63-70页
第三章 秀丽隐杆线虫体内量子点纳米材料的原位合成第70-88页
    3.1 引言第70-71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71-76页
        3.2.1 秀丽隐杆线虫的培养条件和Se、Cd的共暴露实验第71-72页
        3.2.2 线虫体内Se、Cd元素的含量测定和分布成像第72-73页
        3.2.3 线虫体内量子点的原位光学成像、电镜成像和元素分析第73-74页
        3.2.4 荧光量子点的提取纯化第74页
        3.2.5 纯化后量子点的Se、Cd元素含量分析第74-75页
        3.2.6 纯化后量子点的物相分析第75页
        3.2.7 纯化后量子点的延伸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第75-7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6-82页
        3.3.1 Se、Cd共暴露对线虫体内元素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第76-77页
        3.3.2 线虫体内荧光变化与Se、Cd暴露的关系第77-79页
        3.3.3 线虫体内CdSe量子点的原位合成第79-80页
        3.3.4 线虫合成量子点的结构特性第80-81页
        3.3.5 线虫合成量子点的路径和潜在意义第81-82页
    3.4 小结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第四章 秀丽隐杆线虫合成CdSe量子点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第88-106页
    4.1 引言第88-89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89-92页
        4.2.1 秀丽隐杆线虫合成CdSe量子点的步骤第89页
        4.2.2 线虫体内巯基含量的测定第89-91页
        4.2.3 RNA提取和qRT-PCR分析第91-92页
        4.2.4 基因表达谱测序及数据分析第9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2-99页
        4.3.1 量子点合成过程中巯基含量的变化趋势第92-93页
        4.3.2 体内几大重要巯基类多肽对量子点合成的响应第93-95页
        4.3.3 其他表达差异基因对量子点合成的响应第95-99页
    4.4 小结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第五章 巯基类物质在秀丽隐杆线虫合成CdSe量子点过程中的作用第106-120页
    5.1 引言第106-10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7-109页
        5.2.1 量子点的体外仿生合成第107-108页
        5.2.2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第108-10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9-115页
        5.3.1 植物鳌合肽在体外合成量子点的能力分析第109页
        5.3.2 不同巯基类多肽对Cd~(2+)的结合能力分析第109-113页
        5.3.3 硒代半胱氨酸与不同Cd-有机配体的结合能力分析第113-115页
    5.4 小结第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0页
第六章 噬菌体--磁性纳米材料的耦合和应用第120-142页
    6.1 引言第120-121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121-127页
        6.2.1 细菌和噬菌体的培养条件第121-122页
        6.2.2 噬菌体储备液和多价噬菌体的分离、富集方法第122页
        6.2.3 噬菌体的侵染能力表征第122-123页
        6.2.4 噬菌体的荧光显微成像和电镜表征第123-124页
        6.2.5 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改性和表征第124-125页
        6.2.6 噬菌体和磁性纳米颗粒的共价结合方法第125-126页
        6.2.7 细菌生物膜的去除试验第126-12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7-135页
        6.3.1 多价噬菌体的生物活性评价第127-128页
        6.3.2 多价噬菌体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的固定和侵染活性保持第128-130页
        6.3.3 磁性材料表面特性对噬菌体固定效率的影响第130-133页
        6.3.4 噬菌体-磁性材料复合物对细菌生物膜去除的促进作用第133-135页
    6.4 小结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2页
结论第142-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博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H官能团化策略构建平面手性与轴手性分子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钴纳米晶的高性能电化学催化剂的制备及电解水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