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茉莉酸途径抑制油菜素甾醇途径调控水稻免疫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43页
    1.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BSDV)第17-22页
        1.1.1 RBSDV侵染寄主及寄主感病症状第18页
        1.1.2 RBSDV传毒介体和传毒方式第18-19页
        1.1.3 RBSDV基因组结构及研究进展第19-22页
    1.2 植物激素与免疫第22-42页
        1.2.1 JA途径第22-33页
            1.2.1.1 JA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第23-25页
            1.2.1.2 JA信号途径识别受体第25-27页
            1.2.1.3 JA信号途径抑制子第27-31页
            1.2.1.4 JA途径转录因子第31-32页
            1.2.1.5 JA途径与植物免疫第32-33页
        1.2.2 BR途径第33-41页
            1.2.2.1 BR合成途径第34-35页
            1.2.2.2 BR信号途径识别受体第35-36页
            1.2.2.3 BR激活后信号转导第36-38页
            1.2.2.4 BR信号途径抑制子第38-39页
            1.2.2.5 BR途径转录因子第39-40页
            1.2.2.6 BR途径与植物免疫第40-41页
        1.2.3 JA与BR途径相互作用第41-42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42-43页
第二章 RBSDV侵染后水稻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第43-61页
    2.1 实验材料第43-44页
        2.1.1 水稻材料与灰飞虱第43页
        2.1.2 实验试剂第43-44页
        2.1.3 实验仪器第44页
    2.2 实验方法第44-47页
        2.2.1 总RNA提取及cDNA构建第44页
        2.2.2 RT-PCR第44页
        2.2.3 Western blot第44-45页
        2.2.4 水稻育苗第45页
        2.2.5 灰飞虱带毒检测第45-46页
        2.2.6 室内接种RBSDV第46页
        2.2.7 RNA-seq文库准备及测序第46-47页
        2.2.8 RT-qPCR第47页
        2.2.9 数据分析第47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7-59页
        2.3.1 RBSDV感病水稻鉴定第47-48页
        2.3.2 人工接种RBSDV效率鉴定第48-49页
        2.3.3 RNA-Seq数据分析第49-58页
        2.3.4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第58-59页
    2.4 讨论第59-60页
    2.5 小结第60-61页
第三章 JA途径在RBSDV侵染水稻过程中的作用第61-71页
    3.1 实验材料第61-62页
        3.1.1 水稻材料第61页
        3.1.2 实验试剂第61页
        3.1.3 实验仪器第61-62页
    3.2 实验方法第62-63页
        3.2.1 激素处理第62页
        3.2.2 突变体实验第62页
        3.2.3 RT-qPCR第62页
        3.2.4 植物内源性JA含量测定第62-63页
        3.2.5 数据分析第6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3-68页
        3.3.1 JA途径应答RBSDV侵染第63-65页
        3.3.2 外源性MeJA增强水稻对RBSDV的抗病性第65-67页
        3.3.3 coi1-13突变体诱导水稻对RBSDV的感病性第67-68页
    3.4 讨论第68-70页
    3.5 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BR途径在RBSDV侵染水稻过程中的作用第71-81页
    4.1 实验材料第71-72页
        4.1.1 水稻材料第71页
        4.1.2 实验试剂第71页
        4.1.3 实验仪器第71-72页
    4.2 实验方法第72-73页
        4.2.1 激素处理第72页
        4.2.2 突变体实验第72页
        4.2.3 RT-qPCR第72页
        4.2.4 植物内源性BR含量测定第72-73页
        4.2.5 数据分析第7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3-78页
        4.3.1 BR途径应答RBSDV侵染第73-76页
        4.3.2 外源性BR影响水稻对RBSDV的抗病性第76-77页
        4.3.3 Go突变体诱导水稻对RBSDV的抗病性第77-78页
    4.4 讨论第78-80页
    4.5 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JA和BR途径在RBSDV侵染水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第81-89页
    5.1 实验材料第81页
        5.1.1 水稻材料第81页
        5.1.2 实验试剂第81页
        5.1.3 实验仪器第81页
    5.2 实验方法第81-82页
        5.2.1 室内接毒实验第81-82页
        5.2.2 MeJA处理后BR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第82页
        5.2.3 coi1-13激素处理实验第82页
        5.2.4 RT-qPCR第82页
        5.2.5 数据分析第82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82-85页
        5.3.1 MeJA抑制BL效果第82-84页
        5.3.2 JA途径抑制BR途径基因表达第84-85页
        5.3.3 受体OsCOI1调控JA途径抑制BR途径第85页
    5.4 讨论第85-87页
    5.5 小结第87-8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0页
    6.1 结论第89页
    6.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6页
附录1: 本研究所涉及引物第106-10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08-109页
作者简介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OB1等转录因子对番茄果实软化的调控
下一篇:DNA甲基化和microRNA调控红梨果皮着色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