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公路运输和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基于交通信息的城市网络路径诱导策略研究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6-20页
第二章 基础理论知识第20-30页
    2.1 交通流参数第20-22页
        2.1.1 交通流量第20页
        2.1.2 平均速度第20-21页
        2.1.3 车辆密度第21页
        2.1.4 流量、速度以及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第21-22页
    2.2 交通流理论模型发展历程第22-25页
        2.2.1 宏观连续模型第23-24页
        2.2.2 微观模型第24-25页
    2.3 元胞自动机模型第25-28页
        2.3.1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第25页
        2.3.2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第25-26页
        2.3.3 一维元胞自动机模型:NS模型第26-27页
        2.3.4 二维元胞自动机模型:BML模型第27-28页
    2.4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路径诱导策略研究第28-30页
第三章 基于全局反馈信息的路径诱导策略研究第30-44页
    3.1 引言第30-31页
    3.2 全局信息反馈路径诱导模型第31-35页
        3.2.1 路网结构第31-33页
        3.2.2 路段车辆行驶规则第33-34页
        3.2.3 路径诱导策略第34页
        3.2.4 参数标定第34-35页
    3.3 仿真结果与讨论第35-43页
        3.3.1 城市路网交通流基本图第35-37页
        3.3.2 车辆分布图第37-38页
        3.3.3 绿灯时长的影响第38-39页
        3.3.4 路段长度的影响第39-40页
        3.3.5 信息采集时间间隔的影响第40-41页
        3.3.6 网络规模与长宽比的影响第41-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基于全局路径诱导策略的最优动态车比例研究第44-54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最优动态车比例路径诱导模型第44-45页
    4.3 仿真结果与讨论第45-51页
        4.3.1 最优动态车比例第45-46页
        4.3.2 最优动态车比例成因第46-49页
        4.3.3 路网规模对最优动态车比例的影响第49-50页
        4.3.4 诱导周期对最优动态车比例的影响第50-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4页
第五章 基于最小费用最大流路径诱导策略研究第54-64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最小费用最大流路径诱导模型第54-57页
        5.2.1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第54-56页
        5.2.2 路径诱导策略第56页
        5.2.3 参数标定第56-57页
    5.3 仿真结果与讨论第57-62页
        5.3.1 平均车辆到达数第57-58页
        5.3.2 均质网络下最大流率第58-60页
        5.3.3 网络流率对系统影响第60-61页
        5.3.4 路段长度对系统影响第61-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64页
    6.2 论文工作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驾驶人决策的停车场规划及路径诱导方法
下一篇:含非规则骨料的混凝土细观建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