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纳米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0-13页
第一章 综述第13-25页
    1.1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第13-16页
        1.1.1 铜绿假单胞菌的固有耐药性第13-14页
        1.1.2 铜绿假单胞菌的获得性耐药第14页
        1.1.3 铜绿假单胞菌的适应性耐药第14-16页
    1.2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耐药性及其研究对策进展第16-20页
        1.2.1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第17-18页
        1.2.2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耐药性机制及治疗对策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 纳米载药系统及纳米抗生素研究进展第20-23页
    1.4 壳聚糖-环糊精纳米颗粒在载药方面的研究进展第23-25页
第二章 纳米环丙沙星载药颗粒的制备及其表征第25-41页
    2.1 实验材料第25-27页
        2.1.1 仪器第25页
        2.1.2 试剂第25-26页
        2.1.3 菌株及细胞株第26页
        2.1.4 溶液及培养基配方第26-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2页
        2.2.1 纳米环丙沙星载药体系的制备第27-31页
        2.2.2 纳米环丙沙星颗粒的表征第31页
        2.2.3 纳米环丙沙星颗粒体外模拟释放第31-32页
        2.2.4 纳米环丙沙星颗粒的细胞毒性检测第32页
    2.3 数据处理第32页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2-40页
        2.4.1 纳米环丙沙星颗粒制备及其条件的优化结果第33-34页
        2.4.2 纳米环丙沙星颗粒粒径及Zeta电位表征第34-35页
        2.4.3 纳米环丙沙星颗粒表观形态及形态表征第35-37页
        2.4.4 纳米环丙沙星颗粒红外光谱扫描结果第37-38页
        2.4.5 纳米环丙沙星颗粒的体外模拟释放第38-39页
        2.4.6 纳米环丙沙星颗粒对癌细胞毒性检测第39-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纳米环丙沙星颗粒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及其生物被膜活性检测第41-65页
    3.1 实验材料第41-43页
        3.1.1 仪器第41-42页
        3.1.2 药品和试剂第42页
        3.1.3 溶液及培养基配方第42-43页
        3.1.4 菌株第43页
    3.2 实验方法第43-49页
        3.2.1 PAO1对纳米环丙沙星颗粒的敏感性检测第43-44页
        3.2.2 最低生物被膜抑制浓度测定第44-45页
        3.2.3 生物被膜形成量检测及生物被膜模型构建第45-47页
        3.2.4 生物被膜菌清除率检测第47页
        3.2.5 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含量测定第47-49页
    3.3 数据处理第49页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9-64页
        3.4.1 PAO1对纳米环丙沙星颗粒的敏感性检测第49-51页
        3.4.2 最低细菌生物被膜抑制浓度测定第51页
        3.4.3 PAO1生物被膜形成培养基及载体选择第51-52页
        3.4.4 纳米环丙沙星颗粒对PAO1生物被膜抑制作用检测第52-57页
        3.4.5 纳米环丙沙星颗粒对PAO1成熟生物被膜清除作用检测第57-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转座子Tgm9的改造
下一篇:金磁微粒层析法结合直扩ARMS-PCR对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