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大豆转座子Tgm9的改造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大豆转座子的分类与特性第14-17页
        1.1.1 大豆中的反转录转座子第15-16页
        1.1.2 大豆中的DNA转座子第16-17页
    1.2 大豆转座子的重要性第17-20页
        1.2.1 外源转座子在大豆中的应用第18-19页
        1.2.2 大豆内源性转座子的应用第19-20页
    1.3 大豆转座子Tgm9的改造方案第20-22页
第二章 转座子系的质粒构建第22-46页
    2.1 材料、试剂第22-24页
        2.1.1 材料第22-23页
        2.1.2 试剂第23-24页
    2.2 方法第24-34页
        2.2.1 核酸提取第24-27页
            2.2.1.1 DNA提取第24页
            2.2.1.2 RNA提取第24-26页
            2.2.1.3 质粒提取第26-27页
        2.2.2 各类PCR反应第27-29页
            2.2.2.1 高保真PCR反应第27页
            2.2.2.2 Colony PCR第27-28页
            2.2.2.3 RT-PCR第28-29页
        2.2.3 PCR产物的回收第29-30页
        2.2.4 酶切反应第30页
        2.2.5 连接反应第30-32页
        2.2.6 转化第32-33页
        2.2.7 PCR片段的加磷酸反应第33页
        2.2.8 酶切片段的粘末端补平反应第33-34页
    2.3 实验设计第34-38页
        2.3.1 正对照载体pLM-B001_F3'5'H的构建方案第34-35页
        2.3.2 转座子系质粒构建方案第35-37页
            2.3.2.1 pLM-B001_dTgm9-1_F3'5'H的构建第36页
            2.3.2.2 pLM-B001_dTgm9-2_F3'5'H和pLM-B001_dTgm9-3_F3'5'H的构建第36-37页
        2.3.3 引物第37-3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8-46页
        2.4.1 载体18T_F3'5'H、18T_5'-TR及18T_3'-TR的构建第39-40页
        2.4.2 载体pLM-B001_F3'5'H的构建第40-41页
        2.4.3 载体pBS_5'-TR的构建第41-42页
        2.4.4 载体pBS_dTgm9-1的构建第42页
        2.4.5 载体pBS_dTgm9-1_F3'5'H的构建第42-43页
        2.4.6 载体pBS_dTgm9-2_F3'5'H和pBS_dTgm9-3_F3'5'H的构建第43-44页
        2.4.7 载体pLM-B001_dTgm9-1_F3'5'H、pLM-B001_dTgm9-2_F3'5'H和pLM-B001_dTgm9-3_F3'5'H的构建第44-45页
        2.4.8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转座酶系的质粒构建第46-54页
    3.1 材料、试剂第46页
        3.1.1 材料第46页
        3.1.2 试剂第46页
    3.2 方法第46页
    3.3 实验设计第46-48页
        3.3.1 转座酶系质粒构建方案第46-47页
        3.3.2 转座酶系质粒的构建第47页
        3.3.3 引物第47-4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8-54页
        3.4.1 载体18T_GmTNP2和18T_GmTNP1的构建第49-50页
        3.4.2 载体pLM-B001_GmTNP2的构建第50-51页
        3.4.3 载体18T_pUbi7_GmTNP1的构建第51页
        3.4.4 载体18T_pUbi7_GmTNP1_nosT的构建第51-52页
        3.4.5 转座酶系载体的构建第52-53页
        3.4.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化第54-71页
    4.1 材料与试剂第54-56页
        4.1.1 材料第54页
        4.1.2 试剂第54-56页
    4.2 方法第56-66页
        4.2.1 根瘤农杆菌的转化第56-57页
        4.2.2 种子消毒第57-58页
            4.2.2.1 干燥表面消毒第57页
            4.2.2.2 浸泡种子第57-58页
        4.2.3 农杆菌接种第58-60页
            4.2.3.1 农杆菌菌液准备第58页
            4.2.3.2 共培养第58-60页
        4.2.4 GUS基因瞬时表达第60-61页
        4.2.5 茎的诱导第61-62页
        4.2.6 茎的伸长第62-64页
        4.2.7 根的诱导及伸长第64-65页
        4.2.8 叶片涂抹法快速检测T_0代大豆转化植株第65-6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6-71页
        4.3.1 转化GV3101感受态细胞第66页
        4.3.2 共培养第66页
        4.3.3 GUS染色结果第66-67页
        4.3.4 茎诱导第67页
        4.3.5 茎伸长第67-68页
        4.3.6 根的诱导第68-69页
        4.3.7 叶片涂抹法快速检测T_0代大豆转化植株第69页
        4.3.8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纳米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