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青少年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探析--对10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访谈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引论第7-14页
    一、研究缘起第7页
    二、研究意义第7-8页
        (一)理论意义第8页
        (二)现实意义第8页
    三、核心概念界定第8-11页
        (一)留守儿童第8-9页
        (二)优势视角第9-10页
        (三)抗逆力第10-11页
    四、留守儿童文献回顾第11-14页
        (一)研究内容第11-12页
        (二)研究视角第12页
        (三)研究方法第12-14页
第二章 抗逆力研究综述第14-18页
    一、抗逆力内涵第14页
    二、抗逆力保护因素第14页
    三、抗逆力模型理论第14-18页
        (一)五种抗逆力模型理论比较第14-15页
        (二)Kumpfer抗逆力互动模型理论第15-18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思路第18-22页
    一、研究设计第18-20页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第18页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第18-19页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第19-20页
    二、研究思路第20-22页
第四章 留守儿童的抗逆力运作过程第22-35页
    一、留守儿童的抗逆力起点——压力源与挑战第22-24页
        (一)根源——贫困第22页
        (二)在自家中,生活艰辛第22-23页
        (三)在他人家中,缺乏归属感第23-24页
    二、留守儿童的抗逆力运作第24-35页
        (一)留守儿童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第24-31页
        (二)以父母为主导的外在子系统之间的互动第31-32页
        (三)留守儿童的抗逆力结果第32-33页
        (四)留守儿童的抗逆力运作模型第33-35页
第五章 发现与讨论第35-40页
    一、留守儿童抗逆力运作模型与Kumfper抗逆力模型比较发现第35-37页
        (一)以父母为主导的外界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呈现中国本土化特征第35页
        (二)家庭抗逆力的重要作用第35-37页
    二、留守儿童的抗逆力运作关键第37-40页
        (一)精神的力量第37-38页
        (二)行动的力量第38-4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40-45页
    一、研究结论第40-41页
        (一)留守儿童蕴含成长的资源和优势第40页
        (二)留守儿童的抗逆力运作过程中两种重要的互动第40-41页
        (三)留守儿童的抗逆力运作的关键——力量第41页
    二、建议第41-43页
        (一)去污名化第41-42页
        (二)激发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体意识第42页
        (三)发掘和利用留守儿童发展的资源和优势第42页
        (四)重视游戏的作用第42-43页
        (五)大众传媒在新时期越发重要第43页
    三、本研究框架与研究不足第43-44页
        (一)研究框架第43-44页
        (二)研究创新第44页
        (三)研究不足第44页
    四、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附录 访谈提纲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虚拟团队创始人角色能力研究
下一篇:苏联专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