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一、投融资主体研究 | 第15-16页 |
二、投融资方式研究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二、定性分析法 | 第20页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20-21页 |
四、归纳演绎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 第23-3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一、生态环境保护 | 第23页 |
二、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 | 第23-25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一、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 第25-27页 |
二、生态环境外部性理论 | 第27-29页 |
三、公私合作理论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经验与启示 | 第31-43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现状 | 第31-36页 |
一、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投资主体 | 第32-33页 |
(一) 公共部门投资 | 第32页 |
(二) 私人部门投资 | 第32-33页 |
(三) 公私合伙(PPP)投资 | 第33页 |
二、生态环境保护主要融资方式 | 第33-36页 |
(一) 政府财政工具 | 第33-34页 |
(二) 发行市政债券 | 第34页 |
(三) 排污许可证交易 | 第34页 |
(四) 绿色环保标签活动 | 第34-35页 |
(五) 设立环保银行 | 第35页 |
(六) 环境责任险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经验 | 第36-40页 |
一、投资主体多元并举 | 第36页 |
二、投资主体权责清晰 | 第36-37页 |
三、政府主体地位明确 | 第37-38页 |
四、融资方式多样发展 | 第38页 |
五、投资力度持续稳定 | 第38页 |
六、环保产业体系完善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3页 |
一、明确权责边界 | 第40页 |
二、深化职能转变 | 第40-41页 |
三、强化投资力度 | 第41页 |
四、推行政策革新 | 第41页 |
五、优化融资模式 | 第41-42页 |
六、丰富环保产业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现状及其困境 | 第43-59页 |
第一节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现状 | 第43-50页 |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 | 第44-47页 |
(一) 政府主体角色日趋丰富 | 第45页 |
(二) 民间资本参与效用显著 | 第45-46页 |
(三) 生态补偿收费制度建立 | 第46页 |
(四) 公益捐助投资日趋重要 | 第46-47页 |
(五) 国际资本来源渠道拓宽 | 第47页 |
二、融资方式多样化 | 第47-48页 |
(一) 公私伙伴关系应用推广 | 第47页 |
(二) 绿色金融方式不断发展 | 第47-48页 |
(三)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建立 | 第48页 |
三、投融资政策优化创新 | 第48-50页 |
(一)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日渐完善 | 第48页 |
(二) 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升级 | 第48页 |
(三) 市场化机制建设深化 | 第48-49页 |
(四) 社会共治体系规划完善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困境 | 第50-59页 |
一、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总量不足 | 第50-52页 |
二、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区域差异显著 | 第52-54页 |
三、环境污染治理结构不合理 | 第54-55页 |
四、生态环境保护权责不清 | 第55-57页 |
五、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 第57页 |
六、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滞后 | 第57-58页 |
七、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效益评价不合理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思路及对策 | 第59-69页 |
第一节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对策 | 第60-69页 |
一、完善投融资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60-64页 |
(一) 厘清投资主体权责边界 | 第60-62页 |
(二) 探索公私合营模式 | 第62-63页 |
(三) 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入总量 | 第63-64页 |
二、健全投融资市场化运行体系 | 第64-66页 |
(一) 推进绿色金融创新 | 第64-65页 |
(二)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 第65页 |
(三) 强化环保产业发展 | 第65-66页 |
三、规范投融资激励约束相融的政策体系 | 第66-69页 |
(一) 健全投融资扶持激励政策 | 第66-67页 |
(二) 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 第67页 |
(三) 完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69-71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
附录1: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起源 | 第73-74页 |
附录2:我国1990-2014年环境保护投资额情况 | 第74-76页 |
附录3:我国2015年全国地方环境保护财政支出 | 第76-77页 |
附录4:江苏省2011-2015年财政环境保护支出情况 | 第77-78页 |
附录5:宁夏省2011-2015年财政环境保护支出情况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