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 | 第18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构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 第19-27页 |
第一节 构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20页 |
二、外部性理论 | 第20-21页 |
三、生态资产理论 | 第21-22页 |
四、协同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构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意义 | 第23-27页 |
一、打造综合性生态补偿 | 第23-24页 |
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 第24页 |
三、符合外部效应内在化的要求 | 第24-25页 |
四、丰富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 第27-41页 |
第一节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基本思路 | 第27-30页 |
一、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二、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重点领域 | 第28-29页 |
三、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基本体系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主客体 | 第30-33页 |
一、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 | 第30-31页 |
二、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客体 | 第31页 |
三、我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选择 | 第31-33页 |
第三节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 第33-35页 |
一、基于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和机会成本 | 第33页 |
二、基于生态受益者的获利 | 第33-34页 |
三、基于生态重建成本 | 第34页 |
四、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第34-35页 |
第四节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分析 | 第35-39页 |
一、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 第35-38页 |
二、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的比较 | 第38-39页 |
第五节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配套机制 | 第39-41页 |
一、法律保障 | 第39页 |
二、产权机制 | 第39-40页 |
三、效益评价机制 | 第40页 |
四、宣传教育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国外跨州流域生态补偿的经验与启示 | 第41-49页 |
第一节 跨州流域生态补偿的国际经验 | 第41-46页 |
一、美国Catskills流域生态补偿 | 第41-43页 |
二、德国易北河的流域生态补偿 | 第43-44页 |
三、厄瓜多尔的Pimampiro流域生态补偿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对我国跨省际流域生态补偿的启示 | 第46-49页 |
一、流域生态补偿的目标多元化 | 第46页 |
二、注重流域管理的依法治水 | 第46-47页 |
三、重视协会组织的参与 | 第47-48页 |
四、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实例分析——以汀江(韩江)流域为例 | 第49-65页 |
第一节 汀江(韩江)流域基本情况 | 第49-51页 |
一、汀江(韩江)流域概况 | 第49-50页 |
二、保护汀江(韩江)流域的重要性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汀江(韩江)流域生态保护所面临的压力 | 第51-55页 |
一、上游地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进一步凸现 | 第51-52页 |
二、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整治工作不容乐观 | 第52-53页 |
三、省级政府间协调机制不完善 | 第53-55页 |
第三节 汀江(韩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定 | 第55-61页 |
一、流域生态补偿范围的确定 | 第55页 |
二、补偿主体与补偿客体 | 第55-56页 |
三、补偿标准的测算——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 | 第56-59页 |
四、补偿资金来源与分摊 | 第59页 |
五、生态补偿的考核方法 | 第59-61页 |
第四节 完善汀江(韩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 | 第61-65页 |
一、确定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 | 第61-62页 |
二、探索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 第62页 |
三、建立健全效益评价机制 | 第62-63页 |
四、探索民主协商机制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附录一:龙岩市水土流失情况 | 第67-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