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生物论文

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植物的识别和分类》的开发和实施--以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17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页
    1.2 选题缘由第9-11页
        1.2.1 顺应国家政策要求第9-10页
        1.2.2 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第10页
        1.2.3 学校特有资源及基础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历史第11-12页
        1.3.2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历史第12页
        1.3.3 国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著作分析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5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1 文献研究法第14页
        1.5.2 实地考察法第14页
        1.5.3 问卷调查法第14页
        1.5.4 访谈法第14-15页
        1.5.5 数据分析法第15页
    1.6 研究创新点和意义第15-17页
第2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第17-23页
    2.1 三级课程的理论研究第17-19页
        2.1.1 三级课程的定义第17-18页
        2.1.2 三级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第18-19页
    2.2 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第19-20页
    2.3 不同学者的课程理论研究第20-23页
第3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第23-29页
    3.1 学校环境分析第23页
    3.2 资源环境分析第23-24页
    3.3 学生学情分析第24-29页
        3.3.1 目标设置学情分析第24-26页
        3.3.2 课程组织学情分析第26-27页
        3.3.3 课程评价方式学情分析第27-28页
        3.3.4 前科学水平学情分析第28-29页
第4章 《植物的识别和分类》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定位第29-33页
    4.1 课程目标定位第29页
    4.2 《植物的识别和分类》校本课程的课程总目标第29-30页
    4.3 课程分级目标第30-31页
    4.4 教学目标设置第31-33页
        4.4.1 知识目标第31-32页
        4.4.2 能力目标第32页
        4.4.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32-33页
第5章 《植物的识别和分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组织第33-37页
    5.1 教学内容安排第33-35页
    5.2 教学过程组织第35-37页
        5.2.1 家乡文化知多少第35页
        5.2.2 植物分类知多少第35-36页
        5.2.3 滨河植物知多少第36页
        5.2.4 植物世界知多少第36-37页
第6章 《植物的识别和分类》校本课程的实施第37-51页
    6.1 学校申报第37页
    6.2 研究样本第37页
    6.3 课程实施第37-51页
第7章 《植物的识别和分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和结果第51-59页
    7.1 目标设置评价第51-54页
        7.1.1 知识目标达成评价第51-52页
        7.1.2 能力目标达成评价第52-53页
        7.1.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评价第53-54页
    7.2 课程组织评价第54-55页
        7.2.1 课程内容组织评价第54页
        7.2.2 教学过程形式评价第54-55页
    7.3 学生整体评价第55-59页
        7.3.1 形成性评价第55-56页
        7.3.2 总结性评价第56-59页
第8章 研究结论和思考第59-61页
    8.1 研究结论第59页
    8.2 研究思考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第65-91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问题情境”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
下一篇:基于概念图策略的初中生物自主学习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