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4-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7-29页 |
1.5.1 研究创新 | 第27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27-29页 |
2. 互联网保险与洗钱风险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9-38页 |
2.1 洗钱及洗钱风险的概念分析 | 第29-30页 |
2.2 洗钱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系 | 第30-32页 |
2.3 保险洗钱及其风险的概念分析 | 第32-33页 |
2.3.1 保险洗钱及其风险的概念 | 第32页 |
2.3.2 保险洗钱风险的常见手段 | 第32-33页 |
2.4 互联网保险及其洗钱风险的概念分析 | 第33-38页 |
2.4.1 互联网保险的概念分析 | 第33-35页 |
2.4.2 互联网保险洗钱及其风险的概念 | 第35-36页 |
2.4.3 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的特点 | 第36-38页 |
3. 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及其产生条件和危害 | 第38-45页 |
3.1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概况 | 第38-40页 |
3.2 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的风险分类 | 第40-41页 |
3.3 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的产生条件 | 第41-43页 |
3.4 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的危害 | 第43-45页 |
4. 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所涉及各方的利益关系分析 | 第45-51页 |
4.1 洗钱分子 | 第45-46页 |
4.2 保险机构 | 第46-47页 |
4.3 政府等监管机构 | 第47-48页 |
4.4 分情况讨论保险机构与洗钱分子之间的博弈均衡 | 第48-51页 |
4.4.1 政府对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进行法律规制和严格查处 | 第48-49页 |
4.4.2 政府不对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进行法律规制和严格查处 | 第49-51页 |
5. 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防范所面临的难点 | 第51-56页 |
5.1 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防范的外部难点分析 | 第51-53页 |
5.1.1 当前监管制度的缺陷 | 第51-52页 |
5.1.2 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特殊性加大监测难度 | 第52页 |
5.1.3 金融混业经营使得交易行为更加复杂,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更加难以识别和监管 | 第52-53页 |
5.1.4 跨境开展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加大了洗钱行为的监管困难 | 第53页 |
5.2 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防范的内部难点分析 | 第53-54页 |
5.2.1 保险主体无动力进行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防范 | 第53-54页 |
5.2.2 相关专业人才不足 | 第54页 |
5.3 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防范的社会环境分析 | 第54-56页 |
6. 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的防范策略建议 | 第56-64页 |
6.1 防范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的外部措施 | 第57-59页 |
6.1.1 建立有针对性的防范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的法律规章制度 | 第57-58页 |
6.1.2 运用生物识别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完善现有客户身份识别信息 | 第58页 |
6.1.3 完善现有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实现客户交易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监测 | 第58页 |
6.1.4 各国间开展良好合作,建立共同抵制洗钱行为的长效机制 | 第58-59页 |
6.2 防范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 | 第59-62页 |
6.2.1 对保险公司实行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 第59-60页 |
6.2.2 培养专业人才,增强识别洗钱行为的能力 | 第60页 |
6.2.3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系统信息化水平 | 第60-61页 |
6.2.4 对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数据进行收集记录 | 第61页 |
6.2.5 考虑成立互联网金融业自律性组织 | 第61-62页 |
6.3 防范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的社会环境因素 | 第62-64页 |
结束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