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规划理论与方法论文

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1页
   ·问题的提出第12-14页
   ·选题的背景第14-24页
     ·生态危机与对策第14-19页
     ·生态村运动概述第19-23页
     ·中国生态村发展第23-24页
   ·文献综述第24-30页
     ·国外生态村研究第24-28页
     ·国内生态村研究第28-30页
     ·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0页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30-31页
     ·研究的方法第30-31页
     ·研究创新点第31页
   ·相关概念辨析第31-40页
     ·生态村的概念第31-36页
     ·相关概念辨析第36-40页
       ·社区概念第36-37页
       ·理念社区与生态村第37-38页
       ·合作居住社区与生态村第38-39页
       ·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第39-40页
   ·论文结构体系第40-41页
第二章 生态村历史演进与发展特征第41-95页
   ·生态村的产生背景第41-55页
     ·生态伦理的思考:生态村产生的思想基础第41-46页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演进第41-44页
       ·深层生态学与盖亚思想第44-45页
       ·无政府主义与社群主义第45-46页
     ·规划思潮的流变:生态村产生的理论基础第46-50页
       ·田园城市的社会理想第46-47页
       ·广亩城市与邻里单位第47-48页
       ·新城市主义理论思潮第48-50页
     ·社会运动的促进:生态村产生的实践基础第50-55页
       ·生态村与新社会运动第50-53页
       ·绿色环境运动的力量第53-55页
   ·生态村的历史演进第55-75页
     ·早期理念社区第56-68页
       ·宗教与精神性社区:信仰的力量第56-63页
       ·空想社会主义社区:乌托邦梦想第63-66页
       ·集体农业合作社区:基布兹农场第66-68页
     ·当代社区运动第68-75页
       ·坎普希尔社区运动第68-69页
       ·嬉皮士公社与返土归田运动第69-73页
       ·合作居住社区运动第73-75页
   ·生态村的当代发展第75-83页
     ·当代生态村总体发展第75-77页
     ·生态村在欧洲的发展第77-80页
       ·丹麦生态村(φkosamfund)第77-78页
       ·瑞典生态村(Ekoby)第78-79页
       ·德国生态村((?)kodorf)第79-80页
     ·生态村在美国的发展第80-81页
     ·生态村全球联合发展第81-83页
   ·生态村的现状特征第83-95页
     ·生态村发展现状第83-85页
     ·生态村发展特征第85-87页
     ·生态村发展类型第87-92页
     ·生态村发展动力第92-95页
第三章 生态村整体设计的思想理论第95-141页
   ·生态村整体设计的主要思想第95-106页
     ·吉尔曼“系统设计”思想第95-98页
     ·道森的“综合实践”思想第98-102页
     ·杰克逊“要素整合”思想第102-104页
     ·其他学者的整体设计思想第104-105页
     ·生态村整体设计理论框架第105-106页
   ·永续栽培理论:生态村整体设计的生态性第106-114页
     ·永续栽培的基本理论第106-109页
     ·永续栽培的设计原则第109-111页
     ·永续栽培的设计方法第111-114页
   ·群体行为理论:生态村整体设计社会性第114-132页
     ·需求与认知第115-118页
       ·需求理论第115-117页
       ·认知理论第117-118页
     ·决策与冲突第118-125页
       ·群体发展与凝聚力第118-119页
       ·群体组织决策行为第119-121页
       ·群体组织沟通行为第121-125页
     ·行为与环境第125-132页
       ·行为心理与环境第125-126页
       ·空间行为理论第126-129页
       ·交往空间理论第129-130页
       ·邻里交往与社会网络第130-132页
   ·心理学与宗教:生态村整体设计精神性第132-141页
     ·超个人心理学启示第132-134页
       ·超个人心理学的概念第133页
       ·超个人心理学的特性第133-134页
     ·维尔伯的精神整合第134-137页
       ·整合心理学第134-136页
       ·四象限模型第136-137页
     ·超越宗教的精神性第137-141页
       ·精神性与宗教分离第138-139页
       ·斯坦纳的人智学说第139-141页
第四章 生态村整体设计的实践策略第141-164页
   ·生态村实践策略的系统框架第141-142页
   ·生态和谐:生态村整体设计实践的生态层面第142-154页
     ·生态村的生态恢复第143-145页
       ·生态恢复的基本途径第143页
       ·生态恢复的技术体系第143-144页
       ·生态村生态恢复实践第144-145页
     ·生态村的社区农业第145-147页
       ·社区支持农业(CSA)第145-146页
       ·社区景观农业第146-147页
     ·生态村的再生能源系统第147-149页
       ·木屑颗粒能源系统第147-148页
       ·区域太阳能系统第148-149页
       ·其他能源系统第149页
     ·生态村的废水处理系统第149-151页
       ·生命机器水处理第149-150页
       ·人工湿地水处理第150-151页
     ·生态村的生态建筑系统第151-154页
       ·地方建筑材料使用第151-153页
       ·建筑能源系统集成第153-154页
   ·民主共享:生态村整体设计实践的社会层面第154-161页
     ·生态村的邻里规划第154-156页
       ·社区空间规划第154-155页
       ·社区交通方式第155-156页
     ·生态村的社区治理第156-157页
       ·公众参与营建第156-157页
       ·社区自主管理第157页
       ·民主共识决策第157页
     ·生态村的社区经济第157-161页
       ·社区收益与社区消费第158-159页
       ·社区企业与地方货币第159-160页
       ·物品服务交换系统(LETS)第160-161页
   ·精神凝聚:生态村整体设计实践的精神层面第161-164页
     ·生态村价值观与信仰第161-162页
     ·生态村的精神性空间第162页
     ·生态村的精神性活动第162-164页
第五章 生态村整体设计的案例分析与发展前景第164-193页
   ·国外与中国的“生态村”第164页
   ·德国勃兰登堡州ZEGG 生态村案例第164-176页
     ·ZEGG 生态村的源起和发展第164-166页
     ·ZEGG 生态村整体设计框架第166-167页
     ·平等共享:ZEGG 生态村整体设计社会维度第167-170页
     ·永续栽培:ZEGG 生态村整体设计生态维度第170-175页
     ·绿色和平:ZEGG 生态村整体设计精神维度第175-176页
     ·ZEGG 生态村的启示第176页
   ·中国贵阳镇山新村案例第176-182页
     ·镇山新村项目基本概况第176-178页
     ·镇山新村整体设计框架第178页
     ·参与共享:镇山新村整体设计社会维度第178-179页
     ·永续栽培:镇山新村整体设计生态维度第179-181页
     ·民族信仰:镇山新村整体设计精神维度第181-182页
   ·国内外生态村发展比较第182-184页
   ·中国生态村的发展对策第184-193页
     ·中国农村的发展建设第184-187页
       ·我国农村发展阶段第184-186页
       ·我国农村发展特点第186-187页
     ·国外当代农村建设经验第187-190页
       ·英国的田园村庄第187页
       ·德国的村庄更新第187-188页
       ·美国的都市村庄第188-189页
       ·韩国的新村运动第189页
       ·日本的町村改造第189-190页
     ·中国生态村建设的对策第190-193页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第190-191页
       ·推进民主决策制度第191页
       ·发展多元经济产业第191页
       ·开展生态教育示范第191-192页
       ·整合生态适宜技术第192页
       ·尊重地域文化传承第192-193页
附录一 全球生态村网络注册组织(GEN)第193-209页
附录二 全球生态村网络生态村评估体系第209-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2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26-227页
致谢第227页

论文共2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城市发展的城市模拟模型应用前景研究
下一篇:国外“合作居住”社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