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理论工具 | 第16-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论文创新 | 第17页 |
2、论文不足 | 第17-19页 |
二、精准扶贫机制下人力资源相关概念 | 第19-26页 |
(一)贫困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1、贫困含义及类型 | 第19-20页 |
2、贫困线与贫困率 | 第20-21页 |
(二)精准扶贫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1、精准扶贫含义 | 第21页 |
2、精准扶贫机制本质 | 第21-22页 |
(三)人力资源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1、人力资源含义 | 第22-23页 |
2、人力资源特征 | 第23-24页 |
(四)精准扶贫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联系 | 第24-26页 |
1、人力资源开发乃扶贫链条的重要环节 | 第24页 |
2、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在于人力资源开发 | 第24-25页 |
3、精准扶贫工作难点在于人力资源开发 | 第25页 |
4、精准扶贫机制下人力资源开发最终目标 | 第25-26页 |
三、濮阳市精准扶贫概况 | 第26-44页 |
(一)濮阳市市况、人力资源概况及贫困现状 | 第26-28页 |
1、濮阳市基本情况 | 第26页 |
2、濮阳市人力资源概况 | 第26-27页 |
3、濮阳市贫困现状 | 第27-28页 |
(二)濮阳市精准扶贫开发现状 | 第28-32页 |
1、濮阳市精准扶贫开发规划方案 | 第28-29页 |
2、濮阳市精准扶贫“五个一”工程 | 第29-31页 |
3、濮阳市精准扶贫开发资金不足 | 第31-32页 |
(三)濮阳市精准扶贫机制下人力资源开发案例 | 第32-37页 |
1、濮范台扶贫开发实验区案例 | 第32-34页 |
2、“雨露计划”社会开发案例 | 第34-35页 |
3、陆集乡贫困户人力资源开发案例 | 第35-37页 |
四、濮阳市精准扶贫机制下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第37页 |
(一)政府主导:精准扶贫机制下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 | 第37-40页 |
1、少数扶贫工作人员认识不足 | 第37-38页 |
2、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有待完善 | 第38页 |
3、扶贫资金使用机制有待健全 | 第38-39页 |
4、国民教育培训水平有待提升 | 第39-40页 |
(二)社会参与:精准扶贫机制下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 | 第40-41页 |
1、社会化脱贫技能培训缺乏 | 第40-41页 |
2、社会化人力资源转移不足 | 第41页 |
(三)群众自身:精准扶贫机制下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 | 第41-44页 |
1、人力资源开发意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 第42-43页 |
2、先天技能不足及后天培训效果差 | 第43-44页 |
五、濮阳市精准扶贫机制下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 第44-54页 |
(一)强化政府领导,完善精准扶贫机制下人力资源开发 | 第44-48页 |
1、提升扶贫工作人员开发意识 | 第44-45页 |
2、改进人力资源开发应用系统 | 第45-46页 |
3、健全扶贫开发资金使用机制 | 第46-47页 |
4、完善濮阳国民教育培训规划 | 第47-48页 |
(二)增强社会参与,助推精准扶贫机制下人力资源开发 | 第48-51页 |
1、整合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培训 | 第48-49页 |
2、组织贫困群众人力资源转移 | 第49-50页 |
3、北京汇源集团人力资源开发案例 | 第50-51页 |
(三)提升自我能力,推动精准扶贫机制下人力资源开发 | 第51-54页 |
1、适应社会需求,提升自我素质 | 第51-52页 |
2、提高劳动技能,适应用工需求 | 第52页 |
3、濮阳县公西集村村民脱贫案例 | 第52-54页 |
六、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