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四)理论工具 | 第13-15页 |
| 1.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理论 | 第13-14页 |
| 2.公众参与理论 | 第14页 |
| 3.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六)创新点 | 第15-17页 |
| 二 禹州市空心村的形成 | 第17-22页 |
| (一)禹州市概况 | 第17-18页 |
| 1.行政区划、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2.社会经济情况 | 第17-18页 |
| (二)禹州市空心村现状 | 第18页 |
| (三)禹州市空心村形成原因 | 第18-22页 |
| 1.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农民房屋不宜再居住 | 第19页 |
| 2.农村房屋的无序建设导致村庄“内空外实” | 第19页 |
| 3.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农村人口的转移 | 第19-20页 |
| 4.规划不科学导致再空心化 | 第20-21页 |
| 5.产业结构调整下已就近就业农村人口再次失业 | 第21-22页 |
| 三 禹州市空心村的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 (一)禹州市空心村治理措施 | 第22-23页 |
| (二)典型案例分析 | 第23-28页 |
| 1.文殊镇范岗村整治案例 | 第23-25页 |
| 2.文殊镇陈南村整治案例 | 第25-26页 |
| 3.褚河镇中心三村案例 | 第26页 |
| 4.典型案例比较分析 | 第26-28页 |
| (三)禹州市空心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 1.空心村整治资金来源渠道匮乏 | 第28页 |
| 2.空心村整治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 | 第28-29页 |
| 3.政府对整治后新村居民生活、就业缺乏通盘考虑 | 第29-30页 |
| 四 空心村治理的中外经验 | 第30-34页 |
| (一)国内经验 | 第30-31页 |
| 1.国内空心村治理措施及成效 | 第30-31页 |
| 2.国内空心村治理的启示 | 第31页 |
| (二)国外经验 | 第31-34页 |
| 1.国外空心村治理的措施及成效 | 第31-33页 |
| 2.国外空心村治理的启示 | 第33-34页 |
| 五 空心村治理对策 | 第34-42页 |
| (一)城镇化方式化解空心村 | 第34-36页 |
| 1、合理利用中心城区 | 第34-35页 |
| 2.适度发展中心镇区 | 第35页 |
| 3.加快人口制度化创新 | 第35-36页 |
| 4.加快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 第36页 |
| (二)中心村整合方式化解空心村 | 第36-39页 |
| 1.生态保障是中心村建设的基础 | 第36-37页 |
| 2.产业支撑是中心村建设的重点 | 第37-38页 |
| 3.文化铸魂是中心村建设的关键 | 第38-39页 |
| (三)城乡一体化方式化解空心村 | 第39-42页 |
| 1.发展农村经济,吸引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 第39-40页 |
|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 第40页 |
| 3.逐步提高村庄治理水平 | 第40-41页 |
| 4.稳步实现现代化的农业 | 第41-42页 |
| 六 总结和展望 | 第42-44页 |
| (一)总结 | 第42-43页 |
| (二)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个人简历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