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风磨削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低温冷风磨削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2 冷风磨削实验平台的建立 | 第11-25页 |
·试验台总体构成 | 第11-12页 |
·磨齿机床的性能指标 | 第12页 |
·冷风射流机的性能指标 | 第12-14页 |
·磨削实验装夹装置及样件的性能指标 | 第14-21页 |
·磨削样件的设计及性能指标 | 第14-17页 |
·实验装夹轴及紧固件的设计 | 第17-19页 |
·金刚石修整座的设计 | 第19页 |
·磨削平台整体的设计 | 第19-21页 |
·自行砂轮修整及磨削动作的设计思路 | 第21-23页 |
·自行砂轮修整程序的设计 | 第21-22页 |
·自行磨削程序的设计 | 第22-23页 |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23-25页 |
·磨削样件毛坯的处理 | 第23页 |
·砂轮修整工艺的改进 | 第23-25页 |
3 冷风磨削实验设计 | 第25-31页 |
·冷风磨削技术的实验设计 | 第25-29页 |
·正交试验设计概述 | 第25-26页 |
·实验因素与水平的选择与应用 | 第26-27页 |
·试验正交表的选择与应用 | 第27-29页 |
·试验考察指标的设计 | 第29页 |
·试验考察指标的选择与应用 | 第29页 |
·综合考察指标分析方法 | 第29页 |
·试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极差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方差数据处理 | 第30页 |
·正交试验误差控制方法 | 第30-31页 |
4 各工艺参数对磨削质量的影响 | 第31-64页 |
·样件的硬度检测及分析 | 第31-36页 |
·硬度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检测原始数据的处理 | 第32-33页 |
·硬度指标实验数据 | 第33-34页 |
·硬度的极差分析及结论 | 第34-36页 |
·硬度的方差分析及结论 | 第36页 |
·样件的烧伤检测及分析 | 第36-47页 |
·样件宏观表面烧伤颜色判别结论 | 第36-38页 |
·样件金相组织的检测 | 第38页 |
·检测样件的制备 | 第38-42页 |
·金相组织的显微测量 | 第42-44页 |
·烧伤厚度实验数据 | 第44页 |
·金相的极差分析及结论 | 第44-46页 |
·金相的方差分析及结论 | 第46-47页 |
·样件的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及分析 | 第47-52页 |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 | 第47-48页 |
·测量原始数据的处理 | 第48-49页 |
·粗糙度指标实验数据 | 第49页 |
·粗糙度的极差分析及结论 | 第49-51页 |
·粗糙度的方差分析及结论 | 第51-52页 |
·样件的表面残余应力的检测及分析 | 第52-58页 |
·残余应力的检测 | 第53页 |
·残余应力指标的实验数据 | 第53-54页 |
·极差分析及结论 | 第54-56页 |
·方差分析及结论 | 第56-57页 |
·残余应力对样件影响效果及分析 | 第57-58页 |
·微量润滑装置及试验分析 | 第58-60页 |
·微量润滑装置 | 第58-59页 |
·微量润滑对比实验结果及影响分析 | 第59-60页 |
·综合考察指标分析 | 第60-6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