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校农林专业毕业生择业心理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 | 第8页 |
| ·大学生“学农不务农”危及农业高校教育和农业发展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理论意义 | 第8页 |
|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 ·文献评论 | 第13页 |
| ·研究思路、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 ·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 ·择业 | 第15页 |
| ·心理 | 第15-16页 |
| ·择业心理 | 第16页 |
| ·择业价值观 | 第16-17页 |
| ·农林专业毕业生 | 第17页 |
|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动机理论 | 第17-18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方法理论 | 第18页 |
| ·人职匹配理论 | 第18页 |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19页 |
| ·择业动机理论 | 第19页 |
| ·自我效能理论 | 第19-20页 |
| 3 成都市高校农林专业毕业生择业心理调查 | 第20-32页 |
| ·调查过程 | 第20页 |
| ·问卷形成过程 | 第20页 |
| ·问卷调查过程 | 第20页 |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0-32页 |
| ·择业人格调查结果分析 | 第20-24页 |
| ·择业认知调查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 ·择业情绪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 ·社会心理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页 |
| ·自我心理疏导及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 4 成都市高校农林专业毕业生择业不良心理表现 | 第32-35页 |
| ·人格维度的表现 | 第32页 |
| ·动机功利 | 第32页 |
| ·意志薄弱 | 第32页 |
| ·认知维度的表现 | 第32-34页 |
| ·茫然心理 | 第32-33页 |
| ·自卑心理 | 第33页 |
| ·自负心理 | 第33页 |
| ·矛盾心理 | 第33页 |
| ·挫折心理 | 第33-34页 |
| ·情绪情感维度的表现 | 第34页 |
| ·紧张 | 第34页 |
| ·焦虑 | 第34页 |
| ·社会心理维度的表现 | 第34-35页 |
| ·从众心理 | 第34页 |
| ·攀比心理 | 第34-35页 |
| ·嫉妒心理 | 第35页 |
| ·依赖心理 | 第35页 |
| 5 成都市高校农林专业毕业生择业不良心理成因分析 | 第35-39页 |
| ·外部环境因素 | 第35-37页 |
| ·社会因素 | 第35-36页 |
| ·学校因素 | 第36-37页 |
| ·家庭因素 | 第37页 |
| ·大学生自身因素 | 第37-39页 |
|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 第37-38页 |
| ·农林专业毕业生的特殊性 | 第38-39页 |
| ·动机冲突 | 第39页 |
| ·自身综合素质差 | 第39页 |
| 6 成都市高校农林专业毕业生择业心理引导策略 | 第39-46页 |
| ·高校的教育引导 | 第39-42页 |
| ·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 第39-40页 |
| ·认知的教育引导 | 第40-41页 |
| ·情绪情感的教育引导 | 第41页 |
| ·高校自身改革 | 第41-42页 |
|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 | 第42-46页 |
| ·人格的自我调适 | 第42页 |
| ·认知的自我调适 | 第42-43页 |
| ·情绪情感的自我调适 | 第43-44页 |
| ·社会心理的自我调适 | 第44-46页 |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件:成都市高校农林专业毕业生择业心理调查问卷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