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小麦赤霉病与玉米茎腐病相互关系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2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小麦赤霉病的分布和危害 | 第11-12页 |
|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 | 第12-13页 |
| ·玉米茎腐病的分布和危害 | 第13-14页 |
| ·玉米茎腐病的发病规律 | 第14-15页 |
| ·镰孢菌的分类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 ·供试材料 | 第20-22页 |
| ·供试菌株 | 第20-21页 |
| ·培养基 | 第21页 |
| ·试剂 | 第21页 |
| ·引物序列 | 第21-22页 |
|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9页 |
| ·田间自然发病调查 | 第22-24页 |
|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24-25页 |
|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第25页 |
| ·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 ·PCR扩增 | 第26-27页 |
| ·PCR扩增产物测序与分析 | 第27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7-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52页 |
| ·田间自然发病调查 | 第29-32页 |
| ·四川省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自然发病调查 | 第29-30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发病情况 | 第30-31页 |
| ·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和玉米单位面积相对减产率 | 第31-32页 |
| ·病原形态学鉴定 | 第32-35页 |
| ·菌落形态分类 | 第32-33页 |
| ·分生孢子特征 | 第33-35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5-49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5-36页 |
| ·分离自小麦赤霉病菌株聚类分析 | 第36-38页 |
| ·分离自玉米赤霉病菌株聚类分析 | 第38-47页 |
| ·四川省小麦赤霉病镰孢菌种类及分布 | 第47-48页 |
| ·四川省玉米茎腐病镰孢菌种类及分布 | 第48页 |
| ·四川省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镰孢菌种类关系 | 第48-49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49-52页 |
| ·分离自小麦赤霉病菌株致病性测定 | 第49-50页 |
| ·分离自玉米茎腐菌株致病性测定 | 第50-52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2-58页 |
| ·四川省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自然发病调查 | 第52-53页 |
| ·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赤霉和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关系 | 第53-54页 |
| ·引发四川省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镰孢菌种群鉴定 | 第54-57页 |
| ·分离自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菌株致病性分析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 附录 | 第65-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