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秀型创作的互文性解读--以凌叔华与杨绛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传记中的作家闺秀气质的养成 | 第16-32页 |
1、《古韵》之文与画的互文性 | 第16-23页 |
·以画入文,空白写意 | 第16-20页 |
·人如其文,秀韵入骨 | 第20-23页 |
2、《听杨绛谈往事》与儒道文化的互文性 | 第23-32页 |
·“忍”与独善其身 | 第25-28页 |
·“零”与无为而为 | 第28-32页 |
二、主要作品与传统诗词曲的互文性研究 | 第32-50页 |
1、《绣枕》与女红文化的互文性 | 第32-38页 |
·闺范:德言容功;正位于内 | 第32-35页 |
·闺怨:养在深闺人未识 | 第35-38页 |
2、《我们仨》与古代悼亡诗词的互文性 | 第38-43页 |
·以梦写情:不言悲而悲转浓,不言愁而愁亦深 | 第38-41页 |
·意象借用:古驿道、寒柳、客栈、小船 | 第41-43页 |
3、《洗澡》中的古典美学意蕴 | 第43-50页 |
·标题互文、古香古色 | 第44-47页 |
·大团圆之“越礼”向“守礼”的回归 | 第47-50页 |
三、闺秀型创作对传统文化的不同审视 | 第50-58页 |
1、凌叔华:哀怨式的批判——保留式的欣赏 | 第50-54页 |
·西方思想浸入下对传统文化哀怨式的批判 | 第50-52页 |
·西方读者注视下对传统文化保留式的欣赏 | 第52-54页 |
2、杨绛:扬弃后一以贯之的皈依 | 第54-58页 |
·中西文化双重浸淫下的平衡与融合 | 第54-55页 |
·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失落的哀婉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与注释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