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者”的视域中窥见“自我”--宗璞《野葫芦引》中的“异国形象”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 绪论 | 第10-14页 |
1 宗璞及其《野葫芦引》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2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和基本思路 | 第12-14页 |
二 日本形象:侵略者的“前世”“今生” | 第14-25页 |
1 日本形象之千年流变 | 第14-15页 |
2 侵略时期的日本人 | 第15-20页 |
·暴戾的日本军人 | 第15-17页 |
·自负的日本教师 | 第17-18页 |
·受骗的日本大学生 | 第18-19页 |
·蛮横的日本孩子 | 第19-20页 |
3 日本形象建构之沉静倾向 | 第20-25页 |
·再回首的冷静和理性 | 第20-22页 |
·儿童视角下的悲悯情怀 | 第22-23页 |
·日本友人的姿态 | 第23-25页 |
三 美国形象:“友邦”的友善和坦诚 | 第25-37页 |
1 1940年代的美国 | 第25-26页 |
2 抗战时期的美国人 | 第26-32页 |
·友善的美国军人 | 第27-29页 |
·坦诚的驻华大使 | 第29-32页 |
3 美国形象建构之亲善态度 | 第32-37页 |
·家庭的濡染 | 第32-34页 |
·亲历的温情 | 第34-37页 |
四 其他形象:引为同类的他者 | 第37-45页 |
1 英国形象:“中国化”的教授夫人 | 第37-39页 |
2 犹太形象:漂泊无依的“受难者” | 第39-42页 |
3 其他形象建构之亲善与同情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及注释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