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对象、方法与过程 | 第9-12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元宝村与回访《暴风骤雨》的可能性 | 第15-22页 |
第一节 元宝村概况与生计方式 | 第15-17页 |
一、元宝村的概况 | 第15-16页 |
二、元宝人的生计方式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小说《暴风骤雨》及其回访的可能性 | 第17-22页 |
一、关于《暴风骤雨》 | 第17-19页 |
二、回访《暴风骤雨》的可能性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元宝村的变迁与乡村工业的兴起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元宝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农民的命运 | 第22-25页 |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 | 第22-23页 |
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变迁 | 第23-24页 |
三、土改后元宝村民的生活变化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元宝村乡村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 第25-30页 |
一、兴起的背景 | 第25-26页 |
二、元宝村村办企业的全面发展 | 第26-30页 |
第三章 元宝村乡村工业的现状 | 第30-35页 |
第一节 元宝村工业的行业结构 | 第30页 |
第二节 元宝村工业的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本 | 第30-32页 |
一、企业规模 | 第30-31页 |
二、人力资本的积累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元宝山制笔厂——元宝村乡村工业的个案 | 第32-35页 |
一、元宝山制笔厂的基本情况 | 第32页 |
二、工人基本生活状况 | 第32-33页 |
三、工厂的管理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元宝村乡村工业的特点与元宝模式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元宝村乡村工业的特点 | 第35-38页 |
一、历史发展的特点 | 第35页 |
二、管理模式的特点 | 第35-37页 |
三、元宝村乡村工业的孤立性 | 第37页 |
四、资源依赖性与产品单一性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元宝模式 | 第38-41页 |
一、乡村企业的起步与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历史性特征明显 | 第38-39页 |
二、发展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贫困、失业等问题 | 第39页 |
三、城乡之间存在经济断层,经济联系松散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元宝村乡村工业的成就与弊端 | 第41-48页 |
第一节 元宝村乡村工业的成就 | 第41-43页 |
一、村民生活的巨变 | 第41-42页 |
二、带动周边乡镇、村屯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 第42-43页 |
三、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打造文化名村 | 第43页 |
第二节 元宝村乡村工业的弊端 | 第43-44页 |
一、工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性强 | 第43页 |
二、管理模式上的缺陷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元宝村乡村工业发展的瓶颈——兼论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瓶颈 | 第44-48页 |
一、元宝村乡村工业面临的困境 | 第44-45页 |
二、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瓶颈 | 第45-48页 |
第六章 如何走出瓶颈——乡村工业的未来 | 第48-57页 |
第一节 国内乡村工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48-51页 |
一、浙江乡村工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 第48页 |
二、珠江三角洲模式 | 第48-50页 |
三、苏南模式及其启示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国外乡村工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51-53页 |
一、印度乡村工业发展模式 | 第51-52页 |
二、美国乡村工业模式 | 第52-53页 |
三、日本乡村工业模式 | 第53页 |
第三节 关于中国乡村工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 第53-57页 |
一、政府适度的干预、引导乡村工业 | 第53-54页 |
二、提高城乡工业分工的合理性,抓住城市改革中有利要素发展乡村工业 | 第54-55页 |
三、打造农村工业区、使乡村工业规模化发展 | 第55-56页 |
四、努力建设和完善农村市场组织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