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7-8页 |
三、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8-10页 |
第一章 史禄国其人及其学术成就 | 第10-19页 |
第一节 早期的史禄国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流亡中国的史禄国 | 第11-16页 |
一、被寄予厚望的史禄国 | 第11-14页 |
二、游离于学术圈之外的史禄国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史禄国的学术成就 | 第16-19页 |
一、通古斯民族集团研究 | 第16-17页 |
二、ethnos(族体)理论 | 第17页 |
三、民族语言研究 | 第17-18页 |
四、体质人类学研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史禄国调查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过程、对象及研究成果 | 第19-30页 |
第一节 史禄国对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调查过程 | 第19-22页 |
第二节 史禄国的调查对象 | 第22-27页 |
一、俄罗斯后贝加尔地区的通古斯人 | 第22-24页 |
二、中国东北地区(满洲)北部的通古斯人 | 第24-27页 |
第三节 史禄国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调查的研究成果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史禄国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社会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44页 |
第一节 史禄国关于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氏族的论述 | 第30-36页 |
一、关于北方通古斯氏族的定义 | 第30-31页 |
二、通古斯各集团氏族概述 | 第31-32页 |
三、氏族的构成 | 第32-34页 |
四、氏族的职能 | 第34-35页 |
五、氏族的形成与接纳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史禄国有关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家庭的论述 | 第36-42页 |
一、家庭的机能和构成 | 第36-38页 |
二、家庭成员的地位 | 第38-42页 |
第三节 亲属称谓制度 | 第42-44页 |
一、亲属称谓图表 | 第42页 |
二、对主要称谓的详细介绍 | 第42-43页 |
三、关于亲属称谓的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史禄国鄂温克与鄂伦春族研究的评价 | 第44-48页 |
第一节 现代人类学的开创者之一 | 第44-45页 |
一、田野调查先驱者 | 第44-45页 |
二、文化相对论的拥趸 | 第45页 |
三、通古斯研究当仁不让的权威 | 第45页 |
四、蕴含功能主义思想 | 第45页 |
第二节 史禄国通古斯社会组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5-48页 |
一、学术观点存在问题 | 第46页 |
二、得出结论的方式略显武断 | 第46页 |
三、对“乌力楞”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