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拖曳卫星控制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无拖曳卫星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 ·无拖曳卫星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无拖曳卫星DFAC 控制系统概述 | 第13-15页 |
| ·无拖曳卫星DFAC 控制方法研究 | 第15-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 第2章 无拖曳卫星动力学模型 | 第18-29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坐标系的定义 | 第18-20页 |
| ·无拖曳卫星动力学模型 | 第20-23页 |
| ·卫星本体的动力学方程 | 第21页 |
| ·质量块的动力学方程 | 第21-22页 |
| ·质量块和卫星的相对动力学模型 | 第22-23页 |
| ·动力学模型线性化 | 第23-25页 |
| ·无拖曳卫星干扰模型 | 第25-28页 |
| ·只作用在卫星本体上的内外干扰 | 第25-28页 |
| ·卫星本体和质量块之间的耦合干扰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基于LQG 的无拖曳卫星干扰补偿控制 | 第29-42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无拖曳卫星的状态估计问题 | 第29-3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9-30页 |
| ·干扰的观测和补偿 | 第30-31页 |
| ·标准LQG 控制 | 第31-34页 |
| ·卡尔曼滤波器 | 第32-33页 |
| ·LQ 最优控制 | 第33-34页 |
| ·无拖曳卫星估计器及控制器设计 | 第34-41页 |
| ·控制器设计模型 | 第34-35页 |
| ·扩展LQG 控制器设计 | 第35-37页 |
| ·仿真分析 | 第37-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无拖曳卫星H∞控制器设计 | 第42-56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标准H∞控制问题 | 第42-45页 |
| ·H∞混合灵敏度控制 | 第45-49页 |
| ·混合灵敏度问题的转化 | 第45-47页 |
| ·系统的鲁棒性分析 | 第47-48页 |
| ·加权函数的选取原则和方法 | 第48-49页 |
| ·无拖曳卫星H∞混合灵敏度控制 | 第49-55页 |
| ·控制系统设计 | 第49-52页 |
| ·仿真分析 | 第52-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无拖曳卫星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 | 第56-70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模型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 第56-58页 |
|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约束MPC | 第58-64页 |
| ·状态空间MPC 问题描述 | 第58-60页 |
| ·约束MPC 的QP 形式 | 第60-63页 |
| ·约束MPC 算法的稳定性分析 | 第63-64页 |
| ·基于MPC 的无拖曳卫星控制器设计 | 第64-69页 |
| ·预测控制器的方案设计 | 第64-66页 |
| ·仿真与分析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