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与数值计算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提出与应用 | 第10-11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2-14页 |
第2章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 第14-30页 |
·对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认识 | 第14-17页 |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概述 | 第14页 |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分类 | 第14-15页 |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原则 | 第15-16页 |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承载性状 | 第17-21页 |
·各桩型桩身轴力分布特征 | 第18-19页 |
·桩顶、土顶应力分布特征 | 第19-20页 |
·外荷载分配特征 | 第20-21页 |
·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21-25页 |
·何广讷等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实用计算 | 第21页 |
·闫明礼等对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方法探讨 | 第21-22页 |
·郑俊杰等多元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22-23页 |
·规范要求的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23页 |
·对规范规定面积置换率的修正 | 第23-24页 |
·关于各部分承载力发挥系数的选取 | 第24-25页 |
·沉降变形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 | 第25-26页 |
·复合模量的计算公式 | 第26-27页 |
·数值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工程实例设计分析 | 第30-42页 |
·工程概况 | 第30页 |
·工程地层条件 | 第30-31页 |
·设计方案的选取 | 第31-36页 |
·单一桩型复合地基方案 | 第31-34页 |
·多桩型复合地基方案 | 第34-36页 |
·现场试验 | 第36-40页 |
·试验方案的确定 | 第36-37页 |
·检测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多桩型复合地基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 第42-54页 |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步骤 | 第42页 |
·PLAXIS 3D软件简介 | 第42-43页 |
·工程实例数值计算 | 第43-50页 |
·参数和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43-44页 |
·复合土层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4-47页 |
·桩体置换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7-49页 |
·两模型沉降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沉降观测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沉降观测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基于FLAC 3D的分析验证 | 第54-70页 |
·FLAC 3D软件简介 | 第54页 |
·工程实例计算 | 第54-67页 |
·参数和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55-56页 |
·参数和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56-57页 |
·边界条件的选取 | 第57页 |
·接触面的处理 | 第57-59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61-62页 |
·模拟结果的输出与分析 | 第62-67页 |
·两款岩土工程数值软件比较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70-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