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8-9页 |
·研究内容 | 第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8-9页 |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国外发展进程和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国内发展进程和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的结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2-13页 |
第2章 既有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适应性改造的相关认知及调研 | 第13-24页 |
·有关适应性改造 | 第13-14页 |
·适应性改造的内容 | 第13页 |
·适应性改造的原则 | 第13-14页 |
·既有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现状特征调研 | 第14-19页 |
·外墙现状 | 第15-17页 |
·屋顶现状 | 第17-18页 |
·门窗现状 | 第1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外围护结构的发展演变 | 第19-21页 |
·空间“覆面体系” | 第19页 |
·外围护体系的相对独立 | 第19-20页 |
·当代围护体系的复杂性 | 第20-21页 |
·外围护结构改造的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功能因素 | 第21页 |
·结构因素 | 第21-22页 |
·形式因素 | 第22页 |
·地域因素 | 第22-23页 |
·技术因素 | 第23页 |
·经济因素 | 第23-24页 |
第3章 既有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人文性改造 | 第24-31页 |
·作为界面的外围护结构 | 第24-27页 |
·作为“界面” | 第24页 |
·作为“界面”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性 | 第24-25页 |
·作为“界面”的改造体系 | 第25-27页 |
·外围护结构更新的延续策略 | 第27-29页 |
·形式上的延续 | 第28页 |
·风格上的延续 | 第28-29页 |
·外围护结构更新的对比策略 | 第29-30页 |
·材质上的对比: | 第29页 |
·形态上的对比: | 第29-30页 |
·色彩上的对比: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既有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技术改造——现状调查 | 第31-39页 |
·既有公共建筑性能现状调查 | 第31-38页 |
·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概况 | 第31-33页 |
·图书馆室内热环境调研 | 第33-34页 |
·主观问卷调查 | 第34-38页 |
·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的不足 | 第38-39页 |
·室内热环境的不足 | 第38页 |
·室内风环境的不足 | 第38页 |
·室内光环境的不足 | 第38-39页 |
第5章 既有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技术改造——优化措施 | 第39-57页 |
·既有公共建筑室内热环境优化措施 | 第39-43页 |
·室内热环境节能措施 | 第39-40页 |
·室内热环境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 第40-43页 |
·室内风环境优化措施 | 第43-51页 |
·自然通风的形式 | 第43-44页 |
·自然通风的调节措施 | 第44-49页 |
·室内风环境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 第49-51页 |
·室内光环境优化措施 | 第51-57页 |
·采光口的形式 | 第51页 |
·自然采光的调节措施 | 第51-54页 |
·室内自然采光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 第54-57页 |
第6章 实践、结论及展望 | 第57-61页 |
·既有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改造的两种策略 | 第57-59页 |
·人文性改造策略 | 第57页 |
·技术改造策略 | 第57-59页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