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八面台北部青一段油藏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7页 |
·区域地质背景和研究概况 | 第7-10页 |
第二章 小层划分及单砂层对比 | 第10-17页 |
·地层特征 | 第10-14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0页 |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0-14页 |
·标志层特征 | 第12页 |
·地层划分结果 | 第12-14页 |
·单砂层细分及对比 | 第14-17页 |
·20号小层内部沉积旋回特征 | 第14-15页 |
·砂、泥岩测试识别特征 | 第15页 |
·单砂层剖面对比结果 | 第15-17页 |
第三章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 第17-26页 |
·资料品质分析 | 第17-18页 |
·资料状况 | 第17页 |
·整体构造解释思路 | 第17-18页 |
·构造解释 | 第18-26页 |
·层位标定及反射层特征 | 第18-21页 |
·三维地震解释 | 第21-23页 |
·速度分析及构造整体编图 | 第23页 |
·构造及断裂特征分析 | 第23-26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 | 第26-34页 |
·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26-30页 |
·沉积体系归属 | 第26-27页 |
·微相特征及判识标志 | 第27-30页 |
·沉积微相分布 | 第30-34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30-32页 |
·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 | 第32-33页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及宏观非均质性 | 第34-48页 |
·储层基本特征 | 第34-40页 |
·岩性基本特征 | 第34页 |
·砂体岩性、电性特征 | 第34-36页 |
·孔隙结构 | 第36-40页 |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 第40-48页 |
·砂体展布特征 | 第40-41页 |
·重点探区单砂层展布特征 | 第41-44页 |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 第44-48页 |
第六章 油藏解剖及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48-68页 |
·油藏解剖 | 第48-53页 |
·油水性质 | 第48-49页 |
·油藏圈闭类型及油水分布 | 第49-50页 |
·重点区块单砂层分布范围 | 第50-53页 |
·油藏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 第53-57页 |
·烃源岩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3-54页 |
·沉积微相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4-56页 |
·构造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6-57页 |
·断层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7页 |
·油藏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 第57页 |
·重点区块有利区预测 | 第57-68页 |
·有利区预测原则 | 第57-60页 |
·有利区预测 | 第60-6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