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东区上古生界山西组气层识别与综合评价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研究区范围和层位 | 第9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9-10页 |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气层地质特征 | 第12-28页 |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 第12页 |
·地层层序特征及演化 | 第12-15页 |
·地层划分背景和依据 | 第12页 |
·山西组地层划分方案 | 第12-14页 |
·地层横向对比特征 | 第14-15页 |
·构造特征 | 第15页 |
·沉积特征 | 第15-19页 |
·储层特征 | 第19-25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19页 |
·成岩作用特征 | 第19-21页 |
·储层微观结构特征 | 第21-23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3-24页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24-25页 |
·气藏特征 | 第25-28页 |
·流体性质 | 第25-26页 |
·温压特征 | 第26页 |
·含气特征 | 第26-27页 |
·产能特征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储层“四性”关系 | 第28-31页 |
·岩性和电性关系 | 第28页 |
·储层物性和电性关系 | 第28-29页 |
·含气性特征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气层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 | 第31-36页 |
·气层形成机理 | 第31-32页 |
·高阻气层成因特征 | 第31页 |
·低阻气层成因特征 | 第31-32页 |
·气层控制因素 | 第32-36页 |
·构造的控制作用 | 第32页 |
·沉积特征的控制作用 | 第32-34页 |
·成岩作用的控制作用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气层综合识别与评价方法 | 第36-56页 |
·气层识别方法 | 第36-41页 |
·测井曲线重叠法 | 第36-38页 |
·交会图法 | 第38-40页 |
·阵列感应测井识别低阻气层 | 第40-41页 |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 第41-51页 |
·孔隙度模型 | 第41-44页 |
·渗透率解释方法 | 第44-45页 |
·含气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45-51页 |
·气层下限标准的确定 | 第51-54页 |
·岩性下限标准 | 第51-52页 |
·物性下限标准 | 第52-54页 |
·有效厚度的确定 | 第54页 |
·研究区气层下限标准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气层识别模型效果验证与综合评价 | 第56-63页 |
·模型效果验证 | 第56-61页 |
·气层综合评价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图版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