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 本文选题价值、意义 | 第9-10页 |
| 1. 理论价值 | 第9页 |
| 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二) 本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 辽代汉人四大家族具体家族及起源 | 第10-11页 |
| 2. 辽代汉人四大家族入仕途径 | 第11-12页 |
| 3. 辽代汉人四大家族仕宦对辽朝的影响 | 第12-14页 |
|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4-15页 |
| 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一、 辽代汉人四大家族概析 | 第15-26页 |
| (一) 辽代“韩、刘、马、赵”四姓家族 | 第15-19页 |
| (二) 辽代“汉人四大家族”的界定 | 第19-24页 |
| (三) 辽代“汉人四大家族”概况 | 第24-26页 |
| 二、 辽初汉人四大家族仕宦及其家族的兴起 | 第26-36页 |
| (一) 辽初汉族官员入仕的背景 | 第26-30页 |
| 1. 政治斗争 | 第26-27页 |
| 2. 制度建置 | 第27-28页 |
| 3. 政策宽松 | 第28页 |
| 4. 经济发展 | 第28-29页 |
| 5. 各具才华 | 第29-30页 |
| (二) 辽初汉人四大家族形成世家巨族的基本条件 | 第30-32页 |
| 1. 子孙昌盛 | 第30-31页 |
| 2. 技艺垄断 | 第31页 |
| 3. 地域性联结 | 第31-32页 |
| 4. 与皇族、后族的关系 | 第32页 |
| (三) 辽初汉人四大家族成员仕宦及家族的兴起 | 第32-36页 |
| 1. 韩氏家族 | 第32-34页 |
| 2. 刘氏家族 | 第34页 |
| 3. 马氏家族 | 第34-35页 |
| 4. 赵氏家族 | 第35-36页 |
| 三、 辽中后期汉人四大家族成员仕宦及家族势力的发展 | 第36-56页 |
| (一) 辽代汉人四大家族入仕途径 | 第36-46页 |
| 1. 汉人四大家族仕宦的双保险——门荫及科举 | 第36-39页 |
| 2. 汉人四大家族仕宦的捷径——近侍 | 第39-42页 |
| 3. 汉人四大家族仕宦网的缔结——联姻 | 第42-46页 |
| (二) 辽中后期汉人四大家族成员仕宦及其家族势力发展 | 第46-56页 |
| 1. 终辽之世汉人四大家族仕宦及其家族势力 | 第46-54页 |
| 2. 汉人四大家族势力之延续 | 第54-56页 |
| 四、 辽代汉人四大家族成员在辽朝仕宦特点及原因 | 第56-65页 |
| (一) 任用型向世袭型的转变及原因 | 第56-59页 |
| 1. 任用型向世袭型转变 | 第56-57页 |
| 2. 任用型向世袭型转变的原因 | 第57-59页 |
| (二) 仕宦的普遍性与持续性及原因 | 第59-61页 |
| 1. 普遍性与持续性 | 第59-60页 |
| 2. 普遍性与持续性的原因 | 第60-61页 |
| (三) 品级较小的官职向辽朝中枢机构渗透及原因 | 第61-65页 |
| 1. 小官职向中枢机构渗透 | 第61-62页 |
| 2. 小官职向中枢机构渗透的原因 | 第62-65页 |
| 结论 | 第65-67页 |
| 附录 | 第67-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