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形象思维对于戏曲演员创作的内涵与外延 | 第7-15页 |
第一节 :思维的内涵 | 第7-15页 |
1、 形象思维 | 第7-8页 |
2、 逻辑思维 | 第8页 |
3、 灵感思维 | 第8页 |
一、 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的作用与意义 | 第8-12页 |
1、 什么是形象思维 | 第9-10页 |
2、 形象思维的一般特点 | 第10-11页 |
3、 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 第11页 |
4、 形象思维对于(戏剧)舞台艺术的独特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关系与相互作用 | 第12-15页 |
1、 逻辑是构架形象思维的关键 | 第13页 |
2、 形象是逻辑思维的最终表现 | 第13-14页 |
3、 艺术作品应是逻辑与形象的综合表现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形象思维的外延 | 第15页 |
第二章 :戏曲创作思维的历史与现状 | 第15-25页 |
第一节 :戏曲创作思维的历史概览 | 第16-22页 |
第二节 :演员在作品创作的不同形态中地位与作用的变化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戏曲演员形象思维的体现 | 第25-30页 |
一、 对于舞台元素的源认识 | 第25-26页 |
二、 对于程式的认识与变通 | 第26-27页 |
三、 对于舞台调度的因地制宜 | 第27-28页 |
四、 对于表演形态的与时俱进 | 第28页 |
五、 从创作角度谈对“元素”的认识 | 第28页 |
六、 对于舞台呈现的全局性视角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戏曲演员形象创作的思维层次 | 第30-37页 |
一、 物象的收集——模仿 | 第30-32页 |
二、 心象——营造心境,并准确选择表现方式 | 第32-34页 |
三、 体验——“舞台情境”与生活情境的互动 | 第34-35页 |
四、 共情—戏曲演员如何通过“共情”达到“顿悟”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