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赵伟戏曲电影作品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豫剧电影的发展 | 第8-17页 |
第一节 豫剧的缘起及特点 | 第8-9页 |
第二节 (1956年——2000年)豫剧电影回顾 | 第9-16页 |
1. 豫剧艺术片 | 第10-13页 |
《花木兰》创作背景 | 第10-11页 |
视听风格及影响 | 第11-12页 |
《穆桂英挂帅》创作背景 | 第12-13页 |
视听风格及影响 | 第13页 |
2. 豫剧故事片 | 第13-15页 |
《朝阳沟》创作背景 | 第13-14页 |
视听风格及影响 | 第14-15页 |
《倒霉大叔的婚事》创作背景 | 第15页 |
视听风格及影响 | 第15页 |
3. 豫剧电视剧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豫剧电影的特点及现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朱赵伟的豫剧电影 | 第17-43页 |
第一节 豫剧电影《程婴救孤》 | 第17-26页 |
1. 《程婴救孤》创作背景 | 第17-19页 |
2. 《程婴救孤》的视听特征 | 第19-22页 |
3. 极具电影化的人物塑造 | 第22-24页 |
4. 传统表意空间中的新变化 | 第24-25页 |
5. 唱腔与镜头结合的发展空间 | 第25-26页 |
第二节 豫剧电影《清风亭》 | 第26-36页 |
1. 《清风亭》创作背景 | 第26-27页 |
2. 视听风格的重大突破 | 第27-29页 |
3. 用镜头展现唱腔情绪的探索 | 第29-31页 |
4. “打散重来”的表演形式 | 第31-32页 |
5. 对写实空间的探索 | 第32-36页 |
第三节 豫剧电影《新大祭桩》 | 第36-40页 |
1. 《新大祭桩》创作背景 | 第36页 |
2. 视听风格的延续 | 第36-37页 |
3. 对写实空间的思考 | 第37-40页 |
第四节 朱式豫剧电影与传统豫剧电影的异同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朱赵伟导演的多剧种戏曲电影 | 第43-50页 |
第一节 京剧电影《兰梅记》 | 第43-45页 |
1. 创作背景 | 第43页 |
2. 视听风格的新突破 | 第43-44页 |
3. 利用空间外化内心情感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河南越调电影和湖南祁剧电影 | 第45-48页 |
第三节 新千年戏曲电影现状 | 第48-50页 |
1. 数量多而质量低 | 第48页 |
2. 市场备受冷落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50-52页 |
附录图片 | 第52-55页 |
附录表格 | 第55-65页 |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