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研究

内容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导言第12-19页
 一、 研究对象第12-14页
 二、 研究方法第14-16页
 三、 研究意义第16-17页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7-19页
第一章 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前提理论:诉讼与非讼第19-42页
 第一节 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由来第19-25页
  一、 诉讼与非讼概念的产生与由来第19-21页
  二、 “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产生与其社会背景第21-23页
  三、 本土语境下的“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第23-25页
 第二节 诉讼案件与非讼案件之辨第25-31页
  一、 诉讼案件与非讼案件区分的主要观点第25-28页
  二、 我国理论界对诉讼案件与非讼案件区分的认识第28-29页
  三、 诉讼案件与非讼案件再区分第29-31页
 第三节 诉讼法理与非讼法理交错适用的理论第31-36页
  一、 诉讼法理与非讼法理二元分离适用论的内容与问题第31-33页
  二、 诉讼法理与非讼法理交错适用论的产生与内容第33页
  三、 诉讼案件审理中交错适用诉讼法理与非讼法理第33-36页
 第四节 非讼法理在审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第36-42页
  一、 对处分权之限制第37页
  二、 职权探知主义的运用与辩论主义的限制第37-38页
  三、 审理过程中的不公开审理主义第38-39页
  四、 审理程序的非对审结构第39页
  五、 证明方式上采自由证明第39-40页
  六、 裁判之羁束力与既判力受到限制第40页
  七、 并采书面审理主义与言词审理主义第40-42页
第二章 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正当性依据第42-56页
 第一节 诉讼案件非讼审理正当性的价值论分析第42-48页
  一、 实现适时的、可接近的正义是非讼审理正当性的根本依据第43-45页
  二、 效率价值是非讼审理正当性的直接体现第45-46页
  三、 实质平等是非讼审理正当性的最终体现第46-48页
 第二节 非讼审理正当性的目的论分析第48-52页
  一、 有关民事诉讼目的学说第48-50页
  二、 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第50-51页
  三、 以利益保护目的观检视非讼审理的正当性第51-52页
 第三节 从程序之机能上看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正当性第52-56页
  一、 适用非讼法理亦可达成正确裁判第52-53页
  二、 运用非讼法理有助于达成简易、迅速而经济的裁判第53-54页
  三、 运用非讼法理有利于达成合目的性、妥当性、展望性或创设性的裁判第54-56页
第三章 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合理界限第56-69页
 第一节 程序基本权的保障第56-62页
  一、 程序基本权的具体内容第57-59页
  二、 非讼审理与程序基本权保障第59-60页
  三、 在非讼审理过程中践行程序保障第60-62页
 第二节 非讼审理中程序参与人的合法听审权的保障第62-65页
  一、 知悉权(受通知权)的保护第62-63页
  二、 陈述权之保障第63-64页
  三、 法院的审查义务第64-65页
 第三节 非讼审理过程中保障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第65-69页
  一、 程序选择权保障的具体内容第65页
  二、 非讼审理中当事人行使程序选择权的范围第65-67页
  三、 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保障与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限度第67-69页
第四章 在我国实现诉讼案件的非讼审理第69-109页
 第一节 实现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可行性因素第69-73页
  一、 多样化的社会纠纷需要不同类型的程序第69-70页
  二、 现行法中部分案件类型需要特定的非讼程序第70-71页
  三、 非讼审理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第71-72页
  四、 新《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是实现非讼审理的良好开端第72-73页
 第二节 非讼审理对象的类型化分析第73-84页
  一、 “交错适用论”中的案件类型分析第73-75页
  二、 域外对各类型案件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第75-81页
  三、 我国对各类型案件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第81-82页
  四、 针对不同案件类型实现我国诉讼案件的非讼化审理第82-84页
 第三节 实现诉讼案件非讼审理之立法研究第84-101页
  一、 非讼审理对象扩张的立法表现第84-89页
  二、 域外非讼程序规则的相关立法例第89-93页
  三、 域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第93-95页
  四、 实现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立法设计第95-101页
 第四节 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具体规则构建第101-109页
  一、 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具体标准第101-104页
  二、 诉讼案件非讼审理机制之基本原则第104-105页
  三、 诉讼案件非讼审理机制之程序设计第105-109页
结语第109-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检察业务考评机制研究
下一篇: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