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新型介孔复合纳米结构储能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第12-13页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13-14页
     ·锂离子电池发展第13-14页
     ·锂离子电池组成第14页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概况和研究进展第14-18页
     ·正极材料概况第15页
     ·常见的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概况和研究进展第18-27页
     ·负极材料概况第18-19页
     ·常见的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9-27页
       ·碳及其复合物材料第19页
       ·过渡金属非氧化物第19-21页
       ·合金类负极材料第21-24页
       ·过渡金属氧化物第24-27页
   ·介孔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第27-29页
   ·本论文的特色和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实验第31-35页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第31-33页
     ·实验仪器第31页
     ·实验试剂第31-33页
   ·实验方法、步骤第33页
   ·样品的表征方法第33-35页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第33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第33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第33-34页
     ·热重-差热分析(TG/DTA)第34页
     ·物理吸附测试(BET)第34页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4-35页
第三章 有序介孔TiO_2-C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5-50页
   ·引言第35-36页
   ·TiO_2-C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36-37页
     ·介孔碳OMC的合成第36页
     ·钛源前驱体的合成第36页
     ·碳纳米复合物TiO_2-C和TiO_2-OMC的合成第36页
     ·TiO_2-C表征与性能测试第36-37页
   ·结果与讨论第37-49页
     ·X射线粉末衍射图像分析(XRD)第37-38页
     ·透射电镜分析(TEM)第38-41页
     ·氮气物理吸附表征第41页
     ·热重分析第41-42页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CV)第42-43页
     ·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3-49页
       ·TiO_2-C复合物1 C下恒流充放电曲线图第43-44页
       ·1 C下TiO_2-C复合物循环容量及库伦效率第44-45页
       ·TiO_2-C复合物电极材料倍率放电分析第45-46页
       ·TiO_2-C复合物长循环寿命性能分析第46-47页
       ·电化学阻抗分析第47-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介孔MoO_2-OMC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0-61页
   ·引言第50-51页
   ·MoO_2-OMC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51-52页
     ·介孔碳OMC的合成第51页
     ·碳纳米复合物MoO_2-OMC的合成第51页
     ·MoO_2-OMC表征与性能测试第51-52页
   ·结果与讨论第52-60页
     ·X射线粉末衍射图像分析(XRD)第52-53页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SEM\TEM)第53-54页
     ·氮气物理吸附表征第54-55页
     ·热重分析第55页
     ·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5-60页
       ·MoO_2-OMC复合物循环性能图第56-57页
       ·循环性能对比第57-58页
       ·倍率性能对比第58-59页
       ·电化学阻抗分析第59-60页
   ·本章总结第60-61页
第五章 钒基介孔碳复合物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61-76页
   ·引言第61-62页
   ·V_2O_3-OMC复合物第62-70页
     ·V_2O_3-OMC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62-63页
       ·介孔碳OMC的合成第62页
       ·V_2O_3-OMC复合物和V_2O_3粉末的合成第62页
       ·V_2O_3-OMC表征与性能测试第62-63页
     ·结果与讨论第63-66页
       ·X射线粉末衍射图像分析(XRD)第63页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SEM\TEM)第63-65页
       ·氮气物理吸附表征第65页
       ·热重分析第65-66页
     ·电化学性能研究第66-70页
       ·循环性能对比和库伦效率图第66-67页
       ·充放电曲线图第67-68页
       ·倍率性能对比第68-69页
       ·电化学阻抗分析第69-70页
   ·ZnV_2O_4-OMC复合物第70-74页
     ·ZnV_2O_4-OMC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70-71页
       ·介孔碳OMC的合成第70页
       ·ZnV_2O_4-OMC复合物的合成第70-71页
       ·ZnV_2O_4-OMC表征与性能测试第71页
     ·结果与讨论第71-74页
       ·X射线粉末衍射图像分析(XRD)第71-72页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SEM\TEM)第72-73页
       ·电化学性能研究第73-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Li_3V_2(PO_4)_3-C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76-84页
   ·引言第76-77页
   ·Li_3V_2(PO_4)_3-C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77页
     ·介孔碳OMC的合成第77页
     ·Li_3V_2(PO_4)_3-C复合物的合成第77页
     ·Li_3V_2(PO_4)_3-C表征与性能测试第77页
   ·结果与讨论第77-83页
     ·X射线粉末衍射图像分析(XRD)第77-78页
     ·透射电镜分析(TEM)第78-79页
     ·热重分析第79-80页
     ·电化学性能研究第80-83页
       ·Li_3V_2(PO_4)_3-C复合物循环性能第80-81页
       ·倍率性能图第81-82页
       ·长循环寿命性能图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七章 介孔GeO_2-Ge-OMC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84-93页
   ·引言第84-85页
   ·GeO_2-Ge-OMC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85-86页
     ·介孔碳OMC的合成第85页
     ·GeO_2-Ge-OMC纳米复合物的合成第85页
     ·GeO_2-Ge-OMC表征与性能测试第85-86页
   ·结果与讨论第86-91页
     ·X射线粉末衍射图像分析(XRD)第86页
     ·透射电镜分析(TEM)第86-87页
     ·氮气物理吸附表征第87-88页
     ·电化学性能研究第88-91页
       ·GeO_2-Ge-OMC复合物循环性能图第89-90页
       ·不同电流密度的循环性能图第90页
       ·长循环寿命性能图第90-91页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结论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个人简历第111-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银—半胱氨酸杂化纳米线合成及生物传感研究
下一篇: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齿廓几何建模与基于误差和弹性变形的啮合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