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7页 |
·生物传感器 | 第12-29页 |
·生物传感器的定义、结构及原理 | 第12-15页 |
·生物传感器的定义 | 第12页 |
·生物传感器的结构 | 第12-14页 |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 第14-15页 |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特点及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酶传感器 | 第15-16页 |
·免疫传感器 | 第16-17页 |
·核酸传感器 | 第17-19页 |
·微生物传感器 | 第19-20页 |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 第20-28页 |
·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 | 第20-22页 |
·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 第22-26页 |
·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 第26-28页 |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金属-有机杂化材料 | 第29-32页 |
·金属-有机物杂化材料的种类 | 第29-31页 |
·按结合方式分类 | 第29页 |
·按有机配体的不同分类 | 第29-30页 |
·按金属中心元素不同分类 | 第30页 |
·按骨架结构不同分类 | 第30-31页 |
·金属-有机物杂化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31-32页 |
·水热合成法 | 第31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31页 |
·纳米微粒填充法 | 第31-32页 |
·自组装法 | 第32页 |
·插层法 | 第32页 |
·电解聚合法 | 第32页 |
·化学发光 | 第32-36页 |
·化学发光的原理 | 第32-33页 |
·化学发光的特点 | 第33-34页 |
·化学发光的常见体系 | 第34-35页 |
·化学发光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目的 | 第36-37页 |
第二章 银-半胱氨酸纳米线的制备、表征及形成机理 | 第37-69页 |
摘要 | 第37页 |
·引言 | 第37-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3页 |
·化学试剂 | 第39页 |
·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银-半胱氨酸纳米线的制备 | 第40-42页 |
·银-半胱氨酸纳米线催化耦合化学发光 | 第42-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68页 |
·银-半胱氨酸纳米线的形貌表征 | 第43-44页 |
·银-半胱氨酸纳米线的光谱表征 | 第44-46页 |
·银-半胱氨酸纳米线的结构表征 | 第46-50页 |
·银-半胱氨酸纳米线类蛋白反应 | 第50-52页 |
·银-半胱氨酸纳米线的形成机理 | 第52-60页 |
·溶液pH值对生成p-SCNWs的影响 | 第52-54页 |
·反应物的摩尔比对生成p-SCNWs的影响 | 第54-57页 |
·反应物的浓度对生成p-SCNWs的影响 | 第57-58页 |
·p-SCNWs的形成机理及结构 | 第58-60页 |
·银-半胱氨酸纳米线催化偶合化学发光 | 第60-68页 |
·p-SCNWs催化偶合化学发光 | 第60-66页 |
·p-SCNWs中含银量的测定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三章 银-半胱氨酸杂化纳米线作为信标超灵敏免疫测定肿瘤标志物 | 第69-85页 |
摘要 | 第69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3页 |
·化学试剂 | 第70-71页 |
·仪器设备 | 第71页 |
·制备p-SCNWs标记的检测抗体(Ab_2-p-SCNWs) | 第71页 |
·制备顺磁性微球装载的捕获抗体(PMs-Ab_1) | 第71-72页 |
·夹心结构免疫复合物的制备 | 第72-73页 |
·CL法检测CEA | 第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84页 |
·Ab_2-p-SCNWs的表征 | 第73-74页 |
·PMs-Ab_1的表征 | 第74-75页 |
·免疫反应条件优化 | 第75-79页 |
·GA与NaBH_4的浓度对CL的影响 | 第76-77页 |
·封闭剂对CL的影响 | 第77-78页 |
·EDC的浓度对CL的影响 | 第78页 |
·清洗次数对CL的影响 | 第78-79页 |
·CL免疫检测CEA | 第79-82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79-82页 |
·特异性评价 | 第82页 |
·人血清样中CEA的检测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核酸功能化的银-半胱氨酸杂化纳米线在DNA杂交分析中的应用 | 第85-104页 |
摘要 | 第85页 |
·引言 | 第85-87页 |
·实验部分 | 第87-92页 |
·化学试剂 | 第87-88页 |
·仪器设备 | 第88-89页 |
·制备FITC-DNA功能化的p-SCNWs(FITC-DNA/p-SCNWs) | 第89页 |
·制备信号探针修饰的p-SCNWs(sDNA/p-SCNWs) | 第89-90页 |
·制备磁性微球装载的捕获DNA(PMs/cDNA) | 第90页 |
·三明治杂交复合物的构建及解链 | 第90-91页 |
·比色法检测目标DNA | 第91页 |
·CL法检测目标DNA | 第91-9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3页 |
·以p-SCNWs为信标比色法测定DNA杂交的原理 | 第92页 |
·DNA功能化p-SCNWs的表征 | 第92-94页 |
·反应条件优化 | 第94-98页 |
·DNA杂交反应条件对CL的影响 | 第95-97页 |
·偶合化学反应条件对CL的影响 | 第97-98页 |
·CL法检测DNA杂交 | 第98-103页 |
·线性关系 | 第98-100页 |
·重现性考察 | 第100页 |
·特异性评价 | 第100-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适配体功能化的银-半胱氨酸杂化纳米线在酶分析中的应用 | 第104-121页 |
摘要 | 第104页 |
·引言 | 第104-105页 |
·实验部分 | 第105-110页 |
·化学试剂 | 第105-106页 |
·仪器设备 | 第106-107页 |
·制备FITC-Apt2功能化的p-SCNWs(FITC-Apt2/p-SCNWs) | 第107页 |
·制备检测适体修饰的p-SCNWs(Apt2/p-SCNWs) | 第107-108页 |
·制备磁性微球装载的捕获适体(PMs/Apt1) | 第108页 |
·夹心复合物的构建及分离 | 第108-109页 |
·比色法检测凝血酶 | 第109页 |
·CL法检测凝血酶 | 第109-11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20页 |
·以p-SCNWs为信标比色法测定凝血酶的原理 | 第110页 |
·适配体功能化p-SCNWs的表征 | 第110-112页 |
·反应条件优化 | 第112-115页 |
·特异性识别反应条件对CL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偶合化学反应条件对CL的影响 | 第115页 |
·CL法检测凝血酶 | 第115-120页 |
·线性关系 | 第115-117页 |
·重现性考察 | 第117页 |
·特异性评价 | 第117-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个人简历 | 第145-1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