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杨柳村空间形态重塑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村落 | 第14-15页 |
·杨柳村 | 第15页 |
·空间 | 第15页 |
·形态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9-33页 |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9-25页 |
·国外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国外实践 | 第21-25页 |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25-31页 |
·国内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国内实践 | 第27-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3 杨柳村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33-49页 |
·自然因素 | 第33-36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3-35页 |
·风水 | 第35-36页 |
·社会因素 | 第36-44页 |
·宗族观念 | 第36-42页 |
·国家政权 | 第42-44页 |
·文化因素 | 第44-47页 |
·建筑文化 | 第44-45页 |
·生活方式 | 第45-46页 |
·等级观念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4 杨柳村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及现存问题 | 第49-85页 |
·历史沿革与建制沿革 | 第49-50页 |
·历史沿革 | 第49-50页 |
·建制沿革 | 第50页 |
·村落整体布局 | 第50-59页 |
·地理位置 | 第50-51页 |
·村落构成要素 | 第51-56页 |
·整体形态 | 第56-59页 |
·建筑组团 | 第59-66页 |
·传统民居院落 | 第59-64页 |
·普通民居院落 | 第64-66页 |
·公共空间 | 第66-75页 |
·街巷空间 | 第66-72页 |
·节点空间 | 第72-75页 |
·现存问题 | 第75-83页 |
·部分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损毁严重 | 第75-77页 |
·民居风貌不协调 | 第77-81页 |
·内部交通组织不畅 | 第81-82页 |
·公共空间及公共设施不完善 | 第82页 |
·景观环境质量较差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5 杨柳村村落空间形态重塑对策 | 第85-103页 |
·重塑定位 | 第85-88页 |
·保护 | 第85-86页 |
·开发 | 第86-88页 |
·目标与原则 | 第88-89页 |
·目标 | 第88页 |
·原则 | 第88-89页 |
·重塑策略 | 第89-101页 |
·调整用地功能 | 第89-90页 |
·恢复历史建筑的形态 | 第90-93页 |
·合理改造农宅 | 第93-96页 |
·完善路网体系 | 第96-97页 |
·完善公共空间及公共设施 | 第97-101页 |
·建设绿化系统 | 第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6 总结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3页 |
·贡献和不足 | 第103页 |
·贡献 | 第103页 |
·不足 | 第103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附录A | 第107-109页 |
附录B | 第109-115页 |
附录C | 第115-121页 |
附录D | 第121-123页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