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4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 魅力型特质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早期“魅力”的提出 | 第12-13页 |
·概念化和修整阶段 | 第13页 |
·平稳发展阶段 | 第13-14页 |
·新时期全面发展 | 第14-15页 |
·魅力概念中国化 | 第15页 |
2 教师特质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教师特质定义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现状 | 第16-22页 |
3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问卷的初步编制 | 第23-38页 |
1 引言 | 第2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高校魅力型教师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初始项目的形成 | 第24页 |
·被试 | 第24-25页 |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6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5页 |
·项目区分度分析 | 第25-28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8-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5 结论 | 第37-38页 |
第4章 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问卷的信效度研究 | 第38-50页 |
1 引言 | 第38页 |
2 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问卷信度分析 | 第38-39页 |
·重测信度 | 第38页 |
·同质信度 | 第38-39页 |
3 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问卷效度分析 | 第39-48页 |
·内容效度 | 第39-40页 |
·构想效度 | 第40-47页 |
·区分效度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49页 |
·关于问卷编制 | 第48页 |
·关于问卷信度 | 第48页 |
·关于问卷效度 | 第48-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第5章 学校变量对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影响的多层线性分析 | 第50-63页 |
1 引言 | 第50-5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被试 | 第51-52页 |
·测量工具 | 第52页 |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描述统计量 | 第53-54页 |
·零模型估计结果 | 第54-55页 |
·学生水平变量对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的影响 | 第55-57页 |
·学校变量对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的影响 | 第57-59页 |
·学校变量对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及其与个体变量间关系变异的解释 | 第59-60页 |
4 讨论 | 第60-62页 |
·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与个体变量的关系 | 第60-61页 |
·学校变量对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评分及其与个体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 | 第61-62页 |
5 结论 | 第62-6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1 总结 | 第63-64页 |
·研究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64页 |
2 不足与展望 | 第64-66页 |
·研究不足之处 | 第64-65页 |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 第71-76页 |
附录1: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开放式问卷 | 第71-72页 |
附录2: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问卷初稿 | 第72-74页 |
附录3: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问卷终稿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