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6页 |
·课题研究的缘起与依据 | 第16-18页 |
·课题研究的缘起 | 第16-17页 |
·论文研究的依据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的概念与范围 | 第20-24页 |
·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21-23页 |
·研究的时间范围 | 第23-2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24页 |
·国内外轴线建设的理论与实例分析研究 | 第24-25页 |
·漳州城市建设及“中轴线”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 | 第25页 |
·漳州城市“中轴线”演变动力机制的研究 | 第25页 |
·漳州城市“中轴线”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 | 第25页 |
·结论与推演 | 第25页 |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25-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8-35页 |
·城市轴线相关理论研究 | 第28-30页 |
·国内对于城市中轴线理论的研究 | 第30-31页 |
·城市建设实践研究 | 第31-32页 |
·东西方城市轴线理论与城市建设发展对比 | 第32页 |
·漳州城市建设历史相关文献 | 第32-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漳州城市“中轴线”发展脉络与阶段 | 第36-74页 |
·明之前漳州城市“中轴线”的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 | 第36-40页 |
·宋元之前漳州城市的沿革与发展 | 第36页 |
·宋元时期漳州城市发展背景 | 第36-39页 |
·中轴线雏形的确定 | 第39-40页 |
·明清时期漳州城市中轴线的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 | 第40-50页 |
·明清时期漳州城市经济政治与城市建设的背景 | 第40页 |
·明清时期漳州城市“中轴线”的确定 | 第40-45页 |
·明清时期漳州城市“中轴线”构成要素的分析 | 第45-49页 |
·明清时期城市边界与“中轴线”道路的发展 | 第49-50页 |
·民初至九十年代中期,漳州城市中轴线的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 | 第50-63页 |
·民初至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设的背景与阶段 | 第50-52页 |
·民初至九十年代中期城市“中轴线”的确定 | 第52-54页 |
·民初至九十年代中期城市“中轴线”构成要素的分析 | 第54-61页 |
·民初至九十年代中期城市边界与城市格局的变化 | 第61-63页 |
·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漳州城市“中轴线”与城市空间发展 | 第63-72页 |
·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建设的背景 | 第63-65页 |
·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城市“中轴线”的确定 | 第65-66页 |
·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城市“中轴线”的构成 | 第66-70页 |
·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城市边界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发展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三章 多元文化对漳州城市“中轴线”形成的影响 | 第74-90页 |
·中原地区传统营城思想 | 第74-78页 |
·中原文化及其营城思想发展阶段 | 第74-77页 |
·营城思想在城市中轴线塑造中的体现 | 第77-78页 |
·闽南地域的营城体系与文化脉络 | 第78-83页 |
·独立的古越城邦 | 第78页 |
·城市建设的前期酝酿 | 第78-80页 |
·城市建设的体系形成 | 第80页 |
·城市建设的高峰与营建体系的输出 | 第80-83页 |
·漳州城市“中轴线”建设与其他地域城市建设的比较 | 第83-88页 |
·传统中原城市“中轴线”与明清时期漳州城市“中轴线”的比较 | 第83-84页 |
·中原城市“中轴线”与福建地区城市主要“中轴线”的比较 | 第84-86页 |
·漳州城市“中轴线”与宜兰城市“中轴线”的关系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四章 区域空间对漳州城市“中轴线”路径的指引 | 第90-114页 |
·九龙江流域区域空间增长点的更替变化 | 第90-96页 |
·月港的兴起 | 第90-91页 |
·月港的衰败及厦门港的兴起 | 第91-93页 |
·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 | 第93-94页 |
·增长极更替与“中轴线”更替之间的关系 | 第94-96页 |
·增长点(极)引导下空间路径的变化 | 第96-104页 |
·明清时期漳州交通的发展 | 第96-98页 |
·陆路交通的建设与水路交通的衰败 | 第98-101页 |
·现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多元化 | 第101-102页 |
·交通方式的变化与“中轴线”更替的关系 | 第102-104页 |
·交通引导下城市用地空间的变化 | 第104-110页 |
·对外交通与城市“中轴线”周边用地 | 第104-108页 |
·中轴线中建设用地规模与开发强度 | 第108-110页 |
·空间增长点(极)对城市“中轴线”的作用 | 第110-111页 |
·空间增长点(极)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 第110页 |
·空间增站点(极)通过对外交通城市内部相连接 | 第110页 |
·对外交通站点成为城市“中轴线”上的生长点 | 第110页 |
·对外交通站点对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4页 |
第五章 内部功能对漳州城市“中轴线”演变的推动 | 第114-142页 |
·漳州城市“中轴线”与城市内部功能的联系 | 第114-123页 |
·城市“中轴线”与城市边界的关系 | 第114-118页 |
·城市“中轴线”与城市核心区的关系 | 第118-119页 |
·城市内部功能的建设时序影响城市“中轴线”的形成和发展 | 第119-123页 |
·城市“中轴线”空间功能的对比与延续 | 第123-138页 |
·历史空间数据的研究方法 | 第124页 |
·城市“中轴线”交通体系的变化趋势 | 第124-129页 |
·城市“中轴线”商业业态的延续与演变 | 第129-131页 |
·城市“中轴线”公共空间的布局与演变 | 第131-138页 |
·各时代城市“中轴线”功能发展的趋势 | 第138-140页 |
·城市“中轴线”空间容量的扩充 | 第138-139页 |
·城市“中轴线”逐步由封闭向开放化发展 | 第139页 |
·城市“中轴线”的功能构成日益走向多元化(图5.28) | 第139页 |
·城市“中轴线”的图像化意义逐渐衰弱 | 第13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漳州城市“中轴线”演变趋势分析 | 第142-152页 |
·增长极的稳定与交通方式的改变 | 第142-145页 |
·厦门城市的引力作用 | 第142-143页 |
·漳厦交通脉络的构建 | 第143页 |
·站点区域的发展 | 第143-145页 |
·中轴线的容量扩充与漳州城市发展的选择 | 第145-146页 |
·漳州城市规模的预测 | 第145-146页 |
·漳州核心区的负载预测 | 第146页 |
·“中轴线”功能的转变 | 第146-149页 |
·城市功能的升级 | 第146-147页 |
·空间类型的复合 | 第147-148页 |
·中轴线空间的丰满和交通功能的支撑 | 第148-149页 |
·未来漳州城市“轴线”的设想 | 第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6页 |
·论文研究的实质 | 第152页 |
·论文研究的成果 | 第152-153页 |
·论文研究的结论 | 第153-154页 |
·论文研究的展望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0页 |
附件 | 第160-164页 |
主要参考地图 | 第160-164页 |
作者简介 | 第16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工程项目 | 第164-166页 |
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