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1 绪论第13-39页
   ·研究背景第13-17页
     ·适应新军事变革和打赢未来战争的需要第13-15页
     ·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第15-17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9页
     ·研究目的第17页
     ·研究意义第17-1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36页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第19-22页
     ·研究生教育特色研究第22-24页
     ·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研究第24-27页
     ·研究生教育战略管理研究第27-34页
     ·研究现状评述第34-36页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6-38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6-37页
     ·研究方法第37-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39-51页
   ·概念界定第39-42页
     ·新时期第39-40页
     ·军校研究生教育第40-41页
     ·特色发展第41-42页
   ·理论基础第42-50页
     ·现代军事人才学——新型军事人才的标准和内涵第42-43页
     ·现代军校教育论——军校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第43-46页
     ·系统论一般开放系统的基本原理第46-47页
     ·战略管理——方法与步骤第47-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3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分析第51-82页
   ·我军研究生教育不同发展时期特点分析第51-55页
     ·初步发展时期(1978年—1999年)第51-53页
     ·蓬勃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第53-55页
   ·军校研究生教育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第55-67页
     ·优势因素第56-58页
     ·劣势因素第58-62页
     ·机遇因素第62-64页
     ·挑战因素第64-66页
     ·内外部因素SWOT分析表第66-67页
   ·军校研究生教育内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第67-75页
     ·评价方法第67-68页
     ·判断矩阵第68-71页
     ·评价矩阵第71-73页
     ·评价结果与讨论第73-75页
   ·军校研究生教育组合战略分析第75-81页
     ·SO战略第75-76页
     ·WO战略第76-78页
     ·ST战略第78-79页
     ·WT战略第79-80页
     ·分析结果与讨论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4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的战略定位第82-102页
   ·研究生教育在军队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第82-88页
     ·军队院校教育体系第82-85页
     ·挖掘军队研究生教育的双重属性第85-88页
   ·军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第88-96页
     ·军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及问题第88-91页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第91-96页
   ·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定位第96-101页
     ·特色的确立第96-97页
     ·特色的地位第97-101页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定位的分析框架第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5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的路径规划第102-122页
   ·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第102-107页
     ·融合发展的意义第102-104页
     ·融合发展的近期形式第104-106页
     ·融合发展的远期形式第106-107页
   ·构建“战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第107-114页
     ·研究生培养模式第107-110页
     ·“战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第110-114页
   ·彰显三大特色第114-119页
     ·坚持军事特色第115-116页
     ·强化实践特色第116-118页
     ·发扬校本特色第118-119页
   ·特色发展的路径模型第119-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6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战略实施——以海军某学院为例第122-132页
   ·海军某学院研究生教育战略分析第122-124页
     ·优势第122-123页
     ·劣势第123页
     ·机遇第123-124页
     ·挑战第124页
   ·海军某学院研究生教育战略定位第124-127页
     ·前十年定位第124-125页
     ·近十年定位第125-127页
   ·海军某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举措及下一步发展思路第127-131页
     ·战略举措第127-129页
     ·发展思路第129-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结论与展望第132-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42-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作者简介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意见领袖研究
下一篇:越轨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