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熵测度的短时心脏动力学分析

目录第1-9页
CONTENTS第9-13页
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9页
缩略语注释表第19-21页
符号说明第21-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44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2-24页
   ·心脏动力学分析研究现状第24-29页
     ·心率变异性研究现状第24-26页
     ·其他生理信号变异性研究现状第26-29页
   ·熵测度研究进展第29-38页
     ·熵的起源和泛化第29-31页
     ·近似熵第31页
     ·近似熵的改进第31-33页
     ·多尺度分析第33-34页
     ·多变量分析第34-37页
     ·其他熵测度第37-38页
   ·现存问题和研究思路第38-39页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第39-44页
第二章 隶属函数对模糊熵的影响分析第44-56页
   ·模糊隶属函数第45-46页
   ·改进的模糊熵族第46页
   ·隶属函数的影响分析第46-49页
     ·仿真模型第47-48页
     ·评价准则第48-49页
   ·结果第49-52页
     ·稳定性第49-50页
     ·相对一致性第50-52页
   ·讨论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三章 多变量熵的统计性能研究第56-70页
   ·多变量熵测度第57页
   ·统计性能研究第57-60页
     ·仿真模型第58-59页
     ·评价准则第59-60页
   ·结果第60-63页
     ·分辨能力第60页
     ·可靠水平第60-62页
     ·多尺度分析性能第62-63页
   ·讨论第63-67页
     ·互熵与多变量熵的对比第63-66页
     ·阈值参数r的影响第66页
     ·多尺度统计性能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70页
第四章 分布熵算法第70-88页
   ·时间序列的空间结构第72-76页
     ·空间结构的局域度量和不规则性第72-74页
     ·空间结构的全局度量和复杂度第74-76页
   ·分布熵第76-78页
   ·性能测试第78-81页
     ·参数B的影响第78-79页
     ·序列长度N的影响第79-80页
     ·统计分析第80-81页
   ·多变量和多尺度分布熵第81-83页
     ·多变量分布熵算法第81-82页
     ·多尺度多变量分布熵第82-83页
   ·多尺度多变量分布熵的性能测试第83-86页
     ·多变量复杂度的估计效果第83-84页
     ·统计分析第84-86页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五章 短时心动周期序列的熵分析:年龄对心脏电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第88-110页
   ·数据和分组第89-91页
     ·数据来源第89-90页
     ·分组方法第90-91页
   ·心动周期序列的构造第91-101页
     ·R波提取第91-93页
     ·坏值剔除第93-101页
   ·分析方法第101页
   ·结果第101-105页
   ·讨论第105-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10页
第六章 短时舒张间期序列的分布熵和心动周期-舒张间期耦合分析:年龄对心脏机械动力学特征和电-机械耦合特征的影响第110-122页
   ·数据和分组第111-112页
     ·数据来源第111-112页
     ·分组方法第112页
   ·舒张间期序列的构造第112-113页
   ·分析方法第113-114页
     ·DPV复杂度研究第113-114页
     ·HRV-DPV耦合性研究第114页
     ·统计分析第114页
   ·结果第114-116页
     ·年龄对DPV复杂度的影响第114-116页
     ·年龄对HRV-DPV耦合性的影响第116页
   ·讨论第116-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七章 基于短时心脏动力学分析的无创心衰检測研究第122-134页
   ·数据和方法第123-125页
     ·数据来源第123-124页
     ·分析和统计第124-125页
   ·结果第125-128页
     ·心衰患者HRV复杂度的变化第126页
     ·心衰患者DPV复杂度的变化第126-127页
     ·心衰患者HRV-DPV耦合性的变化第127页
     ·无创心衰检测指标第127-128页
   ·讨论第128-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4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34-142页
   ·总结第134-140页
     ·创新点第136-139页
     ·不足第139-140页
   ·展望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8页
致谢第158-16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奖励第160-164页
 学术论文第160-162页
 发明专利第162页
 荣誉或奖励第162-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64-166页
 主持第164页
 参与第164-166页
附件第166-18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凝血因子Xa抑制剂和川芎嗪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心脑血管活性研究
下一篇:清真食品品牌溢价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