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12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9-12页 |
四、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2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祠堂 | 第12-13页 |
二、习性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祠堂的历史与现状 | 第16-26页 |
第一节 F市祠堂的历史 | 第16-20页 |
一、F市的历史渊源 | 第16-17页 |
二、F市华侨的贡献 | 第17-19页 |
三、F市祠堂的历史流变 | 第19-20页 |
第二节 F市祠堂的现状 | 第20-26页 |
一、祠堂结构与选址 | 第20-21页 |
二、祠堂的重修与管理 | 第21-23页 |
三、祠规与祭祀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祠堂在当前乡村社会中的主要功能 | 第26-36页 |
第一节 祠堂在当前乡村社会中的正功能 | 第26-32页 |
一、祠堂因祖先崇拜而展现‘生吾之生’的生命精神 | 第26-27页 |
二、祠堂强化着人们的心理归属与文化认同 | 第27-29页 |
三、祠堂发挥了心理调适及精神慰藉作用 | 第29-30页 |
四、祠堂成为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 | 第30-31页 |
五、祠堂聚集了互助救济的资源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祠堂在当前乡村社会中的潜在负功能 | 第32-36页 |
一、影响社会整体团结 | 第32-33页 |
二、产生消极避世心理 | 第33-34页 |
三、助长投机功利心理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祠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和谐互动 | 第36-48页 |
第一节 改造祠堂,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 | 第36-43页 |
一、对我国各地祠堂改造的借鉴 | 第36-38页 |
二、当地政府对祠堂的管理与引导 | 第38-40页 |
三、优化、整合祠堂的内部的空间,使其成为“多元—中心” | 第40-43页 |
四、利用祠堂外围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 第43页 |
第二节 依借祠堂,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 | 第43-48页 |
一、农民的文化自觉 | 第43-44页 |
二、农民文化自觉缺乏的表现 | 第44-45页 |
三、提升农民文化自觉的主要思路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7页 |